央行信贷结构优化座谈会释放重要信号:推动绿色金融进入实际部署阶段 -ag8九游会

ag8九游会-9游会 > 金融 > 正文

央行信贷结构优化座谈会释放重要信号:推动绿色金融进入实际部署阶段

2021年03月26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边万莉 

明确了金融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重要职责,将推动金融领域的信贷资源、政策资源、监管资源、机构资源和产品资源等不断偏向绿色可持续产业。

近日,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全国24家主要银行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座谈会。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政策性和开发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等主要负责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恢复尚不牢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结构仍需调整优化。座谈会透露了下一阶段金融系统传导货币政策要把握“稳”“进”“改”的信号。

具体来看,包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在管控好风险的同时,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措施,因地制宜增加经济困难省份信贷投放,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投融资风险配置转向

把握“进”字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引导信贷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会议指出,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设立碳减排支持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对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的支持,撬动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低碳产业倾斜。商业银行要严格执行绿色金融标准,创新产业和服务,强化信息披露,及时调整信贷资源配置。

近期,央行行长易纲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圆桌会上表示,一方面,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围绕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央行已经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

为此,易纲重点提及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挑战、深化国际合作。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央行2021年工作会议上部署的重点工作之一,即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锦涛向记者表示,座谈会以“信贷结构优化调整”为主题,意味着在“碳中和”发展进程之中,有利于全球气候治理的绿色产业才是长期内具备优势和前景的领域,直接影响了投融资活动的风险配置。同时,明确了金融行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中的重要职责,将推动金融领域的信贷资源、政策资源、监管资源、机构资源和产品资源等不断偏向绿色可持续产业。

人大重阳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绿色信贷余额规模超11万亿,居世界首位。与此同时,国有银行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努力用金融发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如,中国工商银行截至2020年末绿色贷款余额已达1.8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200亿;农业银行不断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指标体系、建立绿色信贷考核评价机制,并在绿色信贷余额超过1万亿的规模下保持了0.3%左右的极低贷款不良率;中国银行在境外成功发行多个币种的气候债券以及绿色债券。

刘锦涛认为,商业银行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支持碳减排投融资活动:第一,我国绿色信贷不良率显著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方面,可优先考虑具备环境效益的低碳可持续项目,对开展绿色产业的企业提供融资支持。第二,商业银行可积极开发气候投融资工具,从利率、期限等方面开展产品创新,对可再生能源、生态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分别提供特色融资支持。第三,商业银行需重视“碳中和”背景下的气候环境风险管理,开展以气候风险为主要考虑因素的压力测试,运用各类气候衍生品及绿色保险等金融工具来防范和规避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提高金融体系的气候风险防御力。

增加经济困难省份信贷投放

把握“进”字的第二个含义是,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的支持,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增加高新技术制造业信贷投放。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但由于科技创新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高风险、高成长等特点,在融资过程中面临知识产权评估难、质押难、处置难等突出问题,未得到金融信贷的有效支持,制约了一些科技企业的发展。因此,央行工作会议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在“三农”、小微和民营企业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科技创新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关于“稳”字。座谈会表示,总量上要“稳字当头”,保持贷款平稳增长、合理适度,把握好节奏。保持小微企业信贷支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加强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普惠小微贷款继续“量增、价降、面扩”。推动金融系统继续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为保持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减,确保小微企业融资更便利、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3月2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决定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以下简称“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延至今年底。

值得关注的是,把握“改”字的内容中出现了新内容。座谈会指出,“改善经营理念,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强化对企业实质信用风险判断。在管控好风险的同时,优化内部考核和激励措施,因地制宜增加经济困难省份信贷投放,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这释放了两个信号:一是政策稳字当头、精准有效。明确了金融机构继续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尤其是重点支持经济薄弱环节与困难地区支持。二是强化金融机构内部治理,提升银行经营能力。”

他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通过加大对经济困难省份的信贷资源支持,能够激发微观企业投资经营活力,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同时,也能带动外部投资流入这些省份,促进困难省份经济内外循环联动。不过,这项政策推广起来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一些监管考核辅助指标,也可以适度提升区域不良容忍度。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可能会对中西部地区的地方银行在信贷额度上面适当地有所宽松。全国性银行在信贷投放分布上向经济困难省份适当倾斜,难度略大。对于银行来说,更有动力在经济好的东部地区投放信贷。对于经济困难省份考虑更多的可能是社会责任,或者是配套一些激励性的政策。”

 ag8九游会-9游会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