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8九游会-9游会 > 宏观 > 正文
社论丨促进制造业价值链升级,提高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
2021年03月31日 05:00 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不仅仅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更要实现价值链的升级,不管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还是在品牌方面。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表示,中国制造业在gdp中的比重,已从2016年开始由最高点约30%持续性下降至27%。因此需要稳住实体经济,稳住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比重持续下降有两个主要原因。首先是制造业出口部门遇到挑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持续低迷,在这个基础上,中国制造业部门又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中国劳动力成本在2008年后出现长期持续的较高速上涨,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陆续向外转;二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潮流,甚至用关税政策或安全理由逼迫相关供应链迁出中国。因此,制造业部门存在企业持续流失的问题。
其次,服务业比重越来越大,导致制造业部门比重相对下滑。2008年后中国有两波劳动力转移潮流,即依靠基础设施和地产投资使得劳动力发生结构性转移,持续流向服务业,此外,互联网商业的崛起也吸引了大量劳动力从事快递、外卖等工作。在此期间,金融业规模也日益扩大。因此,服务业更加快速的增长提高了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并吸收了大量劳动力,因此制造业相对而言就丧失了就业吸引力,在gdp中的比重也相对持续下降。
此外,业界存在一个共识,即劳动力供给减少导致中国制造业比重下降,因为劳动力成本持续上涨使得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成本优势降低。但是,劳动力成本上涨也不仅仅源于劳动力数量减少、人口红利消失,资金大规模投向基础设施和地产业等引起劳动力资源转移,导致服务业工资、工作环境比制造业更具有吸引力,比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就业,而就业的结构性变化也影响了制造业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制造业比较依赖劳动力成本,同时,制造业的生产效率远高于第三产业,这意味着这种劳动力转移会冲击制造业的成本优势,而服务业比重越来越高也会降低经济整体的生产效率,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在挑战。
毋庸置疑,中国制造业过于依赖成本优势且在这一优势不断被削减的时候没有建立起技术和品牌优势,是制造业比重过早下降的主要原因。中国出口的产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代工生产,比如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以及服装鞋帽等传统产业。代工价值链主要在境外,中国一些企业只负责依托成本和效率优势从事生产环节。当生产环节成本提高后,代工就可能发生转移。也就是说,中国制造的可替代性较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对冲人工成本的上升,中国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地使用机器人进行自动化生产,但这种努力的本质依然是维持生产成本优势。
中国制造业必须以自己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中占据当前的规模,才能确保制造业比重不会持续下滑,避免制造业代工部门外移带来的冲击。也就是说,中国不仅仅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更要实现价值链的升级,不管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还是在品牌方面。但是,中国部分制造业企业早已经习惯了代工,不用操心上游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研发、软件系统等,也不用操心直接面对市场如何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价值,缺乏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能力。
只有我们制造业能够依靠技术和品牌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时,才会摆脱对成本优势的依赖。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尚需优化的结构:中国代工企业为海外订单进行高标准的规模化生产,但多数代工企业自身不懂市场和品牌;而国内一些销售型企业,它们重视在国内市场的价格优势,却不在乎品牌和质量。尤其是后面这类公司电商化趋势较为显著,即依赖更低的成本和价格在电商网络上销售缺乏高标准要求和监管的自主品牌产品,这种模式难以在海外获得成功,更不用说提升制造业的水平。
看上去,中国一些企业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市场,都在强化成本和价格优势,而忽略基于技术、质量和文化的品牌塑造。而且这种生产能力不管是面对国内还是国际市场都存在过剩,从而强化了这种结构,上下游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这种文化会导致制造业升级受阻,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日益减少,如果没有强大的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就很难巩固和提高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也会让扩大内需、提升服务业效率面临一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