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8九游会-9游会 > 金融 > 正文
社论|美联储或长期维持零利率,中国需增强金融风险防控能力
2020年08月29日 07:00 21世纪经济报道
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
当地时间周四,美联储网站公布了批准后的《长期目标和货币政策策略声明》,阐述了其货币政策的方针,并作为政策行动的基础。
新的货币政策框架中有两个引人注目但不意外的变化。首先,美联储表示将寻求实现平均2%的通胀水平。在通胀水平低于2%的时期过后,货币政策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力求使通胀水平稍高于2%,即允许通胀超调。这给了市场足够的宽松预期。其次,美联储表示最大就业是一个具有广泛基础和包容性的目标,报告称其政策决策将根据其“对最大水平就业不足的评估”作出,而此前为“对最大水平的偏离程度”,这或许意味着美联储将允许就业市场过热。
美联储对于通胀和就业政策的两大转变,是以当前就业和通胀面临的下行风险有所增加的判断作为基础。因此,它们向市场传递了将会使用“所有工具”来实现物价稳定和就业最大化的目标。甚至为了就业最大化,可以容忍通胀超调。这是美国货币政策理念的重要变化。40多年前,时任主席沃克尔将遏制通胀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
这个声明意味着零利率或许将长期存在。声明也承认,持续低利率环境给货币政策带来的挑战。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政策利率比过去更有可能受到有效下限的约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连续推出了三轮量化宽松政策,一直到2014年11月才开始尝试退出。目前,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更为广泛、持续,因此,退出的时间可能更晚。
毫无疑问,美联储已经丧失传统意义上央行所具有的信用。自2008年以来,美联储就不断地向现实低头。目前来看,未来任何可能性都是存在的。美联储的这种货币政策取向,将为中国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导致人民币面临持续升值的压力,并且会削弱中国商品出口的成本优势,让中国在后疫情时代的贸易面临挑战。
中国是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可能保持正增长的国家。而且,在欧洲、日本都出现负利率的情况下,中国仍然保持着正常的货币政策。巧合的是,中国正在推动资本市场开放,越来越多的境外资金踊跃购买中国的资产,包括大量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独资开展业务。近日,先锋集团将其总部搬迁到上海,代表了一种趋势——大规模的低利率美元将会涌入中国。
从历史上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外汇储备自当年的1.9万亿美元持续快速上升到2014年的3.8万亿美元,短短的几年内翻了一倍。但是,最初几年的货物贸易顺差规模是递减的,表明快速增加的外汇储备中主要来源于资本项目,其中有一部分是热钱。2014年11月,美联储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后,2015年外汇储备大减5000多亿美元。在这6年当中,中国房价大涨,金融杠杆大增。
当前也存在资金大规模流入的可能,中国政府已经严控房地产市场,避免新一轮的价格上涨,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理论上,资金流入房地产不仅带来金融风险,还会大幅提高经济成本,削弱制造业优势,减少消费。而流入资本市场则有助于为企业提供融资,财富效应也可以刺激消费。
但是,资金流入金融市场也意味着潜在的波动性加大。事实上,大部分国家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都会面临大进大出的国际资本套利活动。如果本国债务过多,存在金融脆弱性,很容易发生金融危机,比如1990年代初的日本、1998年的东南亚国家。
因此,鉴于美联储给出了足够强的长期保持零利率的预期,中国也恰好开放资本市场,那么,就更要做好准备维护金融安全。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指出,越开放越要重视安全,越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开放监管能力、风险防控能力,炼就金刚不坏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