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8九游会-9游会 > 商业 > 正文
英伟达豪掷400亿美元收购arm 称arm大部分产品不受美国出口管制
2020年09月15日 07:00 21世纪经济报道 翟少辉
谈及收购arm是否会为arm带来美国出口管制方面的问题时,黄仁勋表示,对arm的收购不会改变对arm技术的管辖权的归属。“源于英国并在英国发展的技术,将继续在英国。”黄仁勋说,“该次交易不会为此带来任何改变。”
英伟达对arm的收购传闻已久,如今终于落地。9月14日,软银宣布将以最高400亿美元的价格将所持的全部arm股权出售给英伟达。
总部位于英国剑桥的arm成立于1990年,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ip供应商,在移动生态中举足轻重。目前,全球九成以上的移动芯片为arm架构。此外,在物联网芯片领域,arm也居主导地位。2016年,arm接受了软银310亿美元的私有化要约,从纳斯达克退市并成为后者的全资子公司。
arm的地位也使得一些业内人士担忧,一家半导体ip供应商被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收购,是否会影响到前者与其他芯片设计公司的合作关系?对此,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14日的线上采访中多次强调称,该次整合不会改变arm的核心商业模式,也就是开放许可的业务模式和客户中立。
两家企业的高管认为,对于arm生态系统而言,此次整合将增强arm研发能力,并借助英伟达gpu和ai技术扩展其ip组合。而对于英伟达而言,这家刚刚在市值上完成了对英特尔的超越的野心勃勃的企业,终于补齐了cpu的关键一环。黄仁勋表示,人工智能是当今时代最具力量的科技,此次整合将打造出ai时代全球首屈一指的计算公司。
不过,交易仍然有待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除了需要消除英国政府对其最具竞争力的科技公司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岗位会否流失的担忧,英伟达还需要消除中国监管机构的担忧。尤其是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人们担心,这是否会使对于移动产业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受到美国出口管制的影响。
越发“豪气”的英伟达
这次软银与英伟达的交易价值最高可达400亿美元,其中215亿美元为英伟达普通股。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考虑到其中股票支付的部分,英伟达近段时间高涨的股价或许对其收购arm提供了一定的支撑。黄仁勋也在当日表示,软银同意英伟达以股票方式支付其中的大部分金额,意味着软银对交易以及英伟达的前景看好。
过去数年中,尽管英伟达股价曾一度因数字货币“雪崩”而腰斩,也曾因新冠疫情引发美股暴跌而遭遇重创,但并未影响其继续成为华尔街的宠儿。在数次下跌之后,英伟达股价均能迅速反弹并持续上涨。
7月,英伟达市值接近2500亿美元,首次超越英特尔,后者曾一直被视作半导体上市公司的标杆。8月,英伟达市值成功突破了3000亿美元——自2000年末互联网泡沫破灭以来,还没有一家半导体公司的市值能够站上这一高度。
在2019年宣布收购mellanox之前,英伟达长期被认为不热衷于并购。黄仁勋此前曾解释,英伟达极少采取并购的原因是,其更倾向于通过自身努力创造新的市场。在收购mellanox之前,英伟达最“豪气”的一次,还是2011年以3.67亿美元收购基带与射频厂商icera。
近年来,英伟达却一反常态,开始在并购市场豪掷。2019年,英伟达宣布以69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以色列端到端网络公司mellanox,该交易已于今年上半年完成;紧接着,英伟达就于14日宣布了对arm的收购。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英伟达对arm的收购能够最终完成,这也将成为半导体行业史上最大的一笔并购交易。此前,高通440亿收购恩智浦的交易原本有望登顶,却最终未能等来监管机构的一纸批文而遗憾告终。
英伟达收购arm的交易也为全球半导体并购市场再添一把火。行业分析机构ic insights数据显示,该行业的并购热潮在2015年以1077亿美元的总金额达到顶峰后的三年中,总额连续下降,已呈放缓之势。不过,在市场略显疲软的2019年,半导体并购交易却超过了30例,其中金额超1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达到了7例。半导体并购活动在2019年实现回暖,总额同比增长22%,达到317亿美元。
补齐cpu空缺,搭上arm“顺风车”
英伟达近年来的两次“大手笔”均思路清晰:此前看好数据中心前景,为强化在该领域的优势和布局选择了与mellanox的结合。该笔交易的前景已得到初步验证。英伟达8月公布的二季度财报显示,其数据中心业务首次超越游戏,成为公司最大的业务板块。
此次对arm的收购则是基于该公司“ai正在由云端扩展至边缘”的趋势判断,在这一趋势中,arm在能效等方面的优势被视作头等重要。黄仁勋直言,收购arm是“一生仅有一次的机会”,双方的结合能够催生出一个拥有领先的ai技术,且同时在各种类型的计算设备上都拥有极为广阔的分布的企业。
gartner研究副总裁盛陵海分析指出,得益于其gpu,英伟达在人工智能领域一直颇为强势,但此前英伟达没有cpu;因此,对arm的收购有利于其在终端和数据中心两大领域的人工智能方面都拓展出一定的优势。
除了原已在移动终端和物联网领域居于主导地位,arm架构cpu在pc领域也开始有所突破;同时,近年来一批厂商推出基于arm架构的服务器cpu,在由英特尔x86架构主导的服务器芯片领域取得了不俗的进展。通过对arm的收购,英伟达可以补齐cpu领域的空缺。
“英伟达的ai ip也能够搭上arm的‘顺风车’。”盛陵海补充称。通过这一交易,英伟达与arm达成了授权协议,前者的技术可以被纳入到arm的ip授权产品组合中。
黄仁勋认为,英伟达的ai计算与arm cpu的结合,将在未来云计算、智能手机、个人电脑、自动驾驶、机器人、5g和物联网等领域的巨大ai机遇中大展身手。
软银有意出售arm的消息传出后,曾一度有传闻称包括苹果、三星在内的多家企业有意收购。不过,集邦咨询分析师姚嘉洋此前在8月中旬的一次采访中就曾指出,当时来看,英伟达已是唯一仍对收购arm有较为浓厚兴趣的企业。
他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收购arm的好处主要是可以最先确认arm在cpu与gpu等ip方案的发展蓝图与规格细节,方便收购方在进行未来的产品开发时,可以早于其他竞争对手有更为深入的布局,甚至有可能领先至少半年左右。
交易仍存争议
在14日的电话采访中,盛陵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英伟达和arm是商业模式完全不同的两家公司;两家公司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些垄断的地位,但业务又是不重合的。
arm作为一家举足轻重的半导体ip供应商,被芯片设计公司英伟达收购之后,其与其他芯片设计公司的合作关系是否会受到影响也引发了一些担忧。盛陵海分析称,虽然收购arm的确对英伟达有积极帮助,但也会为arm部分客户带来困扰。
据此前媒体报道,arm联合创始人hermann hauser曾表示,arm出售给英伟达会是一场灾难。hauser认为,如果arm成为英伟达的一部分后,英伟达的竞争对手可能会选择寻求arm的替代品。
对此,黄仁勋在14日的线上采访中数次强调,arm开放许可的业务模式和客户中立是其长久以来成功的核心,该次整合不会改变这一现状,arm将继续为全球各个领域的客户提供服务。
在此基础上,英伟达会通过其gpu和ai技术扩展arm的ip授权组合。“双方的生态系统都会因此获益。”他认为,维持arm的商业模式是保持arm成功的最佳方式,进而也是保证英伟达的投资物有所值的最佳方式。
arm首席执行官simon segars表示,作为交易的一部分,arm的商业模式不会改变,且将有能力加大技术上的投资。“我们或许会属于一家不同的母公司,这在过去也经历过。但我们仍会保持一定水平的独立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继续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提供授权服务。”
他在采访中透露,针对市场担忧,其已与arm的多位客户进行了交流。他指出,向多年来的客户明确arm的商业模式不会改变,其将继续为他们提供授权,这至关重要。
对交易获批抱有信心
除了行业方面的担忧,arm的出售依然需要获得英国、中国、欧盟和美国等国家监管机构的批准。此前曾有媒体报道称,这一收购已引发英国在野党工党的反对。工党认为,这不符合英国的公共利益,可能导致工作岗位的流失。
英伟达则承诺,arm会继续将总部设于英国剑桥,其品牌与名称也会得到保留,每年创造的大量的知识产权也将继续注册于英国。黄仁勋透露,英伟达将通过arm加大在英国的投资,包括在剑桥打造一座世界级的ai实验室,吸引来自全球的顶尖人才,进一步驱动英国成为全球ai高地。
相较于英国政府,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试卷”则复杂更多。尤其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arm作为一家英国公司被一家美国公司收购,会带来哪些影响已引发关注。本土行业分析机构芯谋研究的首席分析师顾文军14日就通过社交媒体表示:“反对批准英伟达收购arm的理由要远远多于同意。”
黄仁勋则认为中国监管机构会支持这一交易,原因在于这会为中国市场的客户带来更多更优质的ag8九游会的解决方案。对于arm中国,黄仁勋也强调称,其结构不会因这次交易而改变。
黄仁勋表示如果交易未能获批, 其“方案b”就是继续做好英伟达自己,他认为,英伟达正在高速增长,且已是全球ai领域的领军者,而ai正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技术。但他仍表示,对交易能够得到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充满信心。
他举例称,英伟达对mellanox的收购在不久之前刚刚正式完成,得到了各国监管机构的批准,在这方面已颇具经验。在他看来,对arm的收购和对mellanox的收购一样,其和被收购企业之间的业务存在较大不同,为互补关系,此种联合对于客户、对于竞争都是好事,这应该会得到监管机构的支持。
黄仁勋坦言无法预计交易最终完成需要花费多久,还有大量的内容需要与监管机构进行交流。他在采访中透露,随着最终协议于14日签署,会尽快与政府机构展开对话。
谈及收购arm是否会为arm带来美国出口管制方面的问题时,黄仁勋表示,对arm的收购不会改变对arm技术的管辖权的归属。“源于英国并在英国发展的技术,将继续在英国。”黄仁勋说,“该次交易不会为此带来任何改变。”
segars则对出口管制的细节进行了解释。他指出,任何公司的产品出口都需要满足相关国家的政策要求。arm在英国、美国、欧洲、印度以及全球许多地方都有产品研发,在考虑产品受哪个国家的出口政策限制时,需要综合考虑产品内容、谁完成的设计、谁投入了多少的研发时间等等因素,这些才是决定其受哪个国家出口管制的要素。
“这取决于对产品本身的分析。我们绝大部分产品是在英国完成设计的,或是在美国以外,大部分产品不受美国出口管制的限制。”segars表示,arm对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进行分析,以判断其产品会受到何种影响,包括不会因母公司变为美国公司而发生改变。(编辑:辛灵,如有任何问题或建议请联系:xinlingfly200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