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金李:金融不应只服务于高收入人群 建议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信托基金 -ag8九游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朱英子 北京报道
2022-03-10 05:00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已成为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传统养老机制面临挑战,社会化养老大势所趋。

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金融如何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国家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代理副校长金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建议借鉴基础设施不动产信托基金(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经验,大力发展养老信托基金,更好地汇聚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产业,也为全社会推进更大程度的商业化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提供更合适的底层金融工具。

谈及信托在养老产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金李认为,服务信托是未来信托行业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其中养老领域是重要突破口,信托机构可在该类业务上降低投资门槛,更好地惠及普罗大众。

“我认为从整个金融产品的丰富化以及金融监管制度的长期改革方向来说,金融不应该只服务于高收入人群,哪怕是信托。”金李说,针对中等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产业,是一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巨大市场。

借鉴reits经验大力发展养老信托基金

《21世纪》: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正在推进,你怎么看待这项创新试点?

金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一些优点很明确,比如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这些特点使其逐渐被消费者理解和接受。保险公司也初步形成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在服务一些新产业、新业态的从业人员,包括灵活就业人员方面,开始积累经验。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对于消费者和保险公司来说都是利好。

一方面,更加有效地提高消费者对于专属商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进一步引导和培育他们的养老金融消费观念。

另外一方面,有利于推动试点的保险公司,深入地探索并积累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经验,促进和规范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

此外,金融在支持中国应对老龄化方面,商业化的养老保险只是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

我观察到,目前养老产业特别是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大量市场化机构处于微利状态,投资周期长,社会资本兴趣较低。

现在大量老人以及未雨绸缪的中年人也有养老投资方面的需求,但目前金融的发展还没有完全满足这方面的需求,我们特别缺乏合适的长久期、低交易频率、低风险、有一定最低回报,最好能兼顾养老和投资需求的金融产品。

今年我在一份提案中也提到,养老产业发展亟需得到规范和政策倾斜支持,促进更多社会资金有序进入相关产业,包括养老地产、医疗、康养、长期护理、生物科技,以及推动节约劳力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技术。

同时,建议借鉴基础设施不动产信托基金(基础设施reits)试点的经验,大力发展养老信托基金,更好地汇聚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产业,也为全社会推进更大程度的商业化养老第三支柱建设提供更合适的底层金融工具。

建议国家通过税收和各种优惠政策,比如优先供地、绿色通道立项、政府担保机制等,降低制度性成本,提升社会资金的收益率,鼓励更多社会资金进入,从资金端到资产端,充分激活老年经济。

我认为,针对中等收入或中低收入人群的养老产业,是一个没有被充分满足的巨大市场。

《21世纪》:能否具体谈谈发展养老信托基金的优势?

金李:我认为有四方面的优势。

一是可规范资金的使用,降低养老产业投资乱象,从而提升大众对社会资本的信任感;二是便于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国家税收优惠政策,从而鼓励更多低成本、长久期的社会资金进入养老行业,来补充国家投资的不足,推动产业快速发展;三是提供了更多标准化可交易的金融资产,尤其是资管新规以后,标准化、净值型的产品更方便监管,也更方便各类长周期的投资者长期持有,比如公募基金、社保基金等,更多的投资资金进入将带来资金成本下降和风险分散;四是为全社会大规模的商业化养老提供更加丰富的底层资产配置种类,而这些投资收益和未来的资金用途都和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相关,天然具有一定的对冲属性。

此外,这块投资更加符合国家现在的政策,打造商业化养老第三支柱,也是未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1世纪》:你认为养老信托基金该如何监管?

金李:养老信托基金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基金金融产品,从金融产品的角度来说,设立和试点应该主要由证监会负责,就像前期的基础设施reits。

我这个提案还有三位联名提案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主席肖钢,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副主席姜洋,全国政协委员、证监会原副主席屠光绍。我认为这些政策也是符合证监会精神的。

当然,具体到参与的金融机构,大多数由银保监会进行监管。

补齐惠老金融服务短板

《21世纪》:你的提案中提到,要建议推动建立完善老年金融服务委托制度和重大合同复查制度,能否详细谈一下?

金李:我国现在已经有中度的老龄化问题了。需要金融机构进行适老化改造,这是中国金融机构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也是这次我在一个提案中特别强调和提出来的:“金融助力应对老龄化。”

首先,国家需要加快建章立制,增加惠老金融教育,更好地抵御金融欺诈,树立成熟的风险意识,适度承担风险,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

其次,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老年客户的意识和能力。根据老年金融的特点,即周期长、风险承受力低、希望一定最低回报,同时,因为寿命不确定性所以需要兼顾保险和投资需求等,需要更精细和有针对性地设计金融产品。打造符合老人特点,符合市场规律的中低风险、回报稳健、期限较久、能享受充分税收优惠的金融产品。

最后,针对部分老年人智力退化以及身后智力残障子女投资决策能力缺失等问题,可借鉴日本和欧美经验,推动建立完善老年金融服务委托制度和重大合同复查制度,利用好信托机制,为这部分人群打造更加稳妥的长期金融ag8九游会的解决方案。

《21世纪》:随着老年人口素质不断提高,养老金融产品、养老产业会有哪些变化?

金李:目前现实情况是,即便我们老年人的平均教育水平在快速提升,但是现在金融机构服务老年人时,大部分老年人仍需要工作人员一步步教他操作,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做好辅导工作。

我们针对老年人的金融教育任重道远,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很多的老年大学开设投资理财相关的课程。政府与金融机构共同合作推出普惠型金融教育、投资者教育,更好地将惠老金融服务传导至老年人群体。

开发更多普惠型信托产品

《21世纪》:你认为信托在养老领域还有哪些突破点?养老信托有资产隔离优势,此前为何发展不起来?

金李:信托公司正在经历转型升级,需要更好地认清自身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对此,需要继续把握信托业去通道的整体要求,践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将信托资金投入国家支持行业方向,如养老、双碳、新基建及高端制造业等。

特别是养老产业,是信托业接下来突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但是,我前期跟各家信托公司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也提出一些困惑:比如,过去传统的信托是服务于高收入人群,坚持私募定位,有百万投资门槛。那么,我们未来怎样开发更多的普惠型信托产品,更好地服务普罗大众的长期养老需求呢?

这方面既需要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也需要在监管制度上给予一定的突破。

养老信托基金,其实就是一种普惠型金融工具,我们希望通过这类金融工具的设计,在打造商业化养老第三支柱过程中,使得普罗大众可以借助信托这种投资形式,获得更大的实际好处。

这也是近年来监管部门力推的服务信托。服务信托是未来中国信托行业大力发展的方向之一,信托机构可以在该类业务上降低投资门槛,更好地惠及普罗大众。

我认为,从整个金融产品的丰富化以及金融监管制度的长期改革方向来说,金融不应该只服务于高收入人群,哪怕是信托。

《21世纪》:对于处于财富积累期的90后,你有什么资产配置建议?这一群体应该如何提前为自己的养老做规划?

金李:财富管理其实是越早开始越好,因为可以利用时间的力量,利用复利的力量,通过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把一笔很小的钱变成巨大的财富。

我近年在很多场合都提过,65岁以上老年群体的物质需求,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撑,但是65岁才去做的话就已经晚了,应该是在年轻的时候就要开始做人生规划。一定要尽早把资产拿出来做一个长期的规划,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经常会讲标准普尔的四象限图,就是把家庭资产分成四块。

一是将整个收入的10%用作短期的流动性需求,保证3-6个月的生活费。

二是将20%的钱用作构建社会安全网,比如购买意外保险、伤害保险、重疾保险等。我们国家相对来说社会保险制度比较发达,部分保险已由单位、政府买单,用不到20%那么多,但这笔钱要留足。

三是40%是长期的、保本的钱,这部分资金以“安全”为首要目标,即使投资也应该放在保本增值、抵御通胀的项目上,收益不要求很高,但却能带来长期、持续的稳定收益,用来应对灰犀牛事件,比如说养老、子女教育、慈善捐赠等。

四是剩下30%的钱叫做“可以生钱的钱”,可以放手一博,抓住实现财务自由的机会,可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资产。

这样的比例配置因人而异,对于年轻人而言,前三块基本上能把他的全部收入占满。但我还是要建议那些有机遇的人,尽快开展这个四象限配置,因为长期来看,可以解决除了物质基本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配置越早就越能获得长期回报。

(作者:朱英子 )

朱英子

金融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主要关注信托行业,常驻北京,欢迎爆料和交流。邮箱:zhuyz@21jingji.com

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