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刘林:坚持公益属性 民办教育转型加快光明在前 -ag8九游会
“双减”被写进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双减”工作仍将被摆在教育突出位置、作为重中之重。
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占全国比重34.76%;在校生5564.45万人。民办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发挥重要的立德树人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国家对民办教育规范与支持并举的方针长期不会改变,但强调规范在先,从而实现在规范基础上的健康发展。
他认为,“十四五”期间民办教育发展总体态势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增量降减、结构巨变、转型加快、光明在前。
教育培训分类管理
《21世纪》:“双减”推进至今,培训市场虚火大幅降温,广告基本绝迹,资本大幅撤离,野蛮生长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得到有效监管的同时,一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却出现了违规经营的情况。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所掌握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整体情况如何?
刘林:据调研,全国目前有涉及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业务的机构30万家,大大小小的专业门类千余个,从业人员数以百万计。可以说是校内教育的有益补充。
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后,少数体育、艺术类机构以应试、过考为名借机涨价,一些资本有意投向素质类、职业技术类机构可能会引发过度逐利的潜在风险。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积极主动发挥行业自律与行业规范作用,1月27日,联合68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和北京等各地方民办教育协会发出倡议,呼吁各机构深刻认识“双减”重大意义,坚持体现教育公益属性,依法依规开展培训活动,诚信经营杜绝虚假宣传,避免盲目引入资本扩张,坚决杜绝恶意提升价格,抵制过度应试应考倾向,切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1世纪》:对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应该采取怎样的原则和手段?
刘林:大多数非学科类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差异性大,互补性强,且不属于刚需,不会造成内卷。因此不应简单照搬照抄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的目标与办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门类众多,专业性强,应当根据各门类的不同特点,实行分类管理,精准施策。对其中与中考、高考关系密切的非学科,可以参照学科类进行管理。对于其他门类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应当遵循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以多样化手段引导其健康发展。
要从明确业务归口主管部门入手,对重点科类,从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入手,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健全预收费资金监管机制、收费标准公示办法、招生宣传广告备案制度等。建立价格动态监测机制,必要时依照价格法特别规定进行及时调控。
《21世纪》:你认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空间会如何变化?
刘林:过去一年,不仅学科类培训的整体需求随着“双减”的进行在不断下降——我们做了一个测算,整个学科类培训需求下降了40%左右,非学科类培训去年整体需求也在下降。整个教育培训行业在2022年到2023年上半年都会呈现整体消费下降的趋势。但是到“十四五”后半期,会随着整个环境的改善,再出现一个需求上升的空间。所以,整个市场的空间是一个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新的领域值得关注:一个是to b、to g业务,另一个是职业技能培训类的新项目。
“十四五”时期,我认为教育培训行业的市场主体也会出现新的多元趋势。在形态上,会从过去的线上、线下分类发展成为线上、线下混合型为主。在类型上,会走向营利性、非营利性和社会企业三种类型共同发展。在资本构成上,会从过去以民营为主向国有和民营混合型,以及国内和涉外资本混合型发展。
“十四五”民办教育发展空间
《21世纪》:你认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民办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会如何?
刘林:我认为,“十四五”期间民办教育发展总体态势可概括为十六个字,即:增量降减、结构巨变、转型加快、光明在前。
增量降减。民办教育发展增长速度幅度和数量规模将出现历史性下降、整体性减少,在2020年发布的教育部统计公报中印证了这一判断。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8.67万所,比上年减少4820所;在校生5564.45万人,比上年减少52.16万人。
结构巨变。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在民办教育体系内部和全国教育整体布局中的比例、结构可能会产生深刻的、重大的变革,局部板块甚至会剧烈性变化。
转型加快。转型是个老话题,但在“十四五”期间将从“说得多、做得少”转变为“必须做、必须加快做”。
光明在前,凤凰涅槃。民办教育经历一个低谷时期后,将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新道路,会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符合中央要求和人民期待的民办教育具有光明的前景。
《21世纪》:社会格外关注民办教育政策,你认为“十四五”时期民办教育政策的走向会怎样?
刘林:教育部牵头制定的全国教育“十四五”规划中,会有民办教育的专项规划。我从行业研究者角度认为,未来一个时期民办教育政策走向可以概括为:“方针不变,规范在先;价值回归,公益为主;完善体系,监管从严;支持创新,健康发展。”
方针不变,规范在先。对民办教育规范与支持并举的方针长期不会改变。之所以规范在先,主要是通过对前一个时期监管失位、发展失序形成的乱象问题先进行治理,从而实现规范基础上的支持、规范后的健康发展。
价值回归,公益为主。民办教育发展的价值首要在于服务民生,而不是发展教育产业,主要目标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而不是为资本谋利,为个人扬名。主次要分清,本末勿倒置。
2016年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民办教育实行营利性民办学校、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的方针。社会上有一种误读,认为这是传递出一个信号,就是要全面鼓励营利性学校发展,所以导致前一个时期民办教育领域里出现的投资热、上市热的现象,实际上这是对立法精神的一种误读。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存在并不代表着鼓励营利性民办学校大发展和允许营利性民办学校占全国民办学校的主流。这涉及政策方向性问题,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社会制度相符,也就是说必须跳出教育看教育。“十四五”期间实施公益性为主的方针,坚持营利性学校和非营利性学校两类学校都允许合法存在,但是以公益为主的民办学校应该成为主流主导。
强调以公益为主,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办学的目的是为公益,为了育人,也就是上面讲的价值回归的问题;另一方面就是非营利性学校和普惠性、微利的营利性学校占多数。这里还要说明的就是,教育和资本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并不是要将教育领域中的资本全面清退。在一定的领域里,是允许营利性的、以投资为目的的教育资本存在的,比如国务院已经授权在北京自贸区允许外资经营成人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但是在多数领域里,更受鼓励的是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公益资本,这是公益为主原则的体现。
完善体系,监管从严。随着《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从中央到地方民办教育制度体系将全面完善起来,随着政府治理体系的发展及治理能力的提升,“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会成为过去,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和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参与,将使制度落实、监管到位。需要强调一下,这个监管不仅是对民办学校,也应包括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下级部门全面完整准确落实中央新发展理念情况的监督、检查和管理。
支持创新,健康发展。“十四五”期间,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安全发展、健康发展、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将成为对民办教育支持、激励政策措施的重点方向。
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21世纪》:今年全国两会上,你提到了普惠性学前教育经费保障问题,为什么会关注这个话题?
刘林:总体上来看,我国学前教育格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两大战略性目标:一是幼儿园数量上从民办园为主转型为公办园过半,二是普惠性幼儿园(集体办的公办性质公办园和民办普惠园)超过80%。幼儿园数量显著增加,北京等大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然而,我在调研中发现,总体上普惠性幼儿园收入普遍下降,大量园所处于维持性发展状态。长此以往,在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普惠性幼儿园会处于低质水平和不稳定发展状态。
所以我建议,在科学测算基础上,根据普惠性幼儿园质量等级的不同,及当地财政实力、居民家庭承受能力,确定政府与个人家庭分担比例。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督导检查机制,从过去重视对普惠率的检查,转向对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等配套政策的督导,确保普惠性幼儿园的收费标准和政府补贴标准之和,不低于成本测算标准或当地同等级公办幼儿园的学生收费平均标准。
(作者:王峰 编辑:周上祺)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