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gdp“后3万亿”时代如何走?官方定调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 -ag8九游会

王帆 2022-05-06 21:29

迈过了3万亿元门槛的深圳,如何稳固下一阶段的增长动能,如何再迈向4万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 深圳报道 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正式突破3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三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从1979年的1.96亿元gdp起步,到突破万亿,深圳用了31年;从万亿到2万亿,用了6年;从2万亿到3万亿,仅用了5年。

过去40余年间,深圳的快速崛起成为一种难以复制的城市发展样本,站在3万亿的关口上,深圳似乎“慢了下来”,2021年gdp增速为6.7%,在重点城市中处于较为靠后的位置,今年一季度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增速仅为2%。

在关于降速的讨论背后,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已经达到如此经济体量的深圳,正走在怎样的发展轨道上?

创新必然是串联答案的关键词之一。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46%,居全国前列,比2020年增加了超过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市级科技研发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占比为46%,基础研究能力在稳步提升。

国际人士或机构也持续看好深圳的创新前景。知名投资人吉姆·罗杰斯在2021年的采访中谈及一个观点,世界创新圣地可能将从美国的硅谷转移到中国的深圳。美国著名的全球性it服务公司——高知特信息技术公司未来工作中心也曾预测,深圳这座城市或将实现美国硅谷从未完全实现的目标:一个其产品适用于每个国家和满足任何预算的技术中心。

国家也赋予了深圳极高的期待——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有着光明前景的深圳,当下也面临着切实的挑战,从一个相对更中短期的时间尺度来看,迈过了3万亿元门槛的深圳,如何稳固下一阶段的增长动能?又如何迈向4万亿?

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

按照三次产业结构来划分,2021年深圳第二产业占比仍为37%;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达到41341.32亿元,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横向对比来看,几年前,上海和北京gdp突破3万亿元之际,第二产业的占比分别为30.7%和18.6%。

深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增强现代产业体系竞争力,今年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3万亿元。

这是深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公开宣誓“坚持制造业立市之本”的决心,并将制造业单独成章,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核心位置。此外,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当前的挑战时,其中一条便提到“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呈下滑态势”。这是一个明确的官方定调,长期以来,深圳的经济界有过争论,工业比重是否还需要这么高?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对产业的分类统计与国外有差别,比如美国,生产力的分工非常深化,制造就仅仅是指“manufacture”的部分,我们指的是“industry”。深圳的很多工业企业既有研发,又有品牌、制造、市场推广等,实际上包含了很多西方不纳入制造统计的部分,如果单纯只计算制造的环节,深圳的二产比重应该比现在更低。

在袁易明看来,从研发的角度,大多“硬技术”的载体仍然是制造业,比如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航天技术等,这是深圳要坚持的高端制造方向。

很大程度上,深圳正是一个由制造业中心迈向了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范本。2021年,深圳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居全国城市第二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2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

从早期的加工贸易,到持续向产业链上游攀升,深圳在融入全球分工协作体系的过程中,在多个行业领域构建了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尤其是作为全球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在深圳,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范围内,基本可以找到配套的所有零部件。

关于产业链与创新,深圳市委原副秘书长、南方科技大学教授乐正提供了一个观察视角,未来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双链”融合发展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关键。放眼全世界,形成“双链”融合优势的城市并不多,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创新链很强大,但是已经没有了产业链,一些城市则是有产业链但没有创新链,二者兼而有之的城市在全世界都屈指可数,深圳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3万亿之后新动能在哪里

深圳原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曾指出,城市的增长可以划为两个部分:一是内生性的,就是一旦创新企业成长之后,内在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二是有新的产业进入。

所以,未来看深圳,第一是看华为、平安、招商,包括大疆这样的企业还能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它们的生命力就是深圳的生命力;第二,深圳未来产生大企业很重要,但产生创新企业更重要,深圳的成功不在于出现了多少大企业,而在于出现完整的产业链系统,而且创新存在于产业链的各个分工环节。

今年2月,深圳第一季度新开工项目集中启动,华为数字能源总部及研发基地项目赫然在列,总投资40亿元,建成后主要进行在线能源计量技术研发、新型能源技术研发、能量回收系统研发等。去年4月,北汽新能源旗下高端品牌极狐联合华为发布了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搭载了华为hiag8九游会的解决方案,也是首款搭载华为激光雷达方案的智能电动车,华为“第一车”刷屏。在遭受经营考验的同时,华为在不断开疆拓土。

另一家深圳名片企业腾讯,新年伊始在央视黄金时段推出品牌形象片,主题为“以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自2018年提出“拥抱产业互联网”以来,腾讯再度发出新的信号:加速融入实体经济。

今年4月,比亚迪宣布,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由此成为全球首个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作为国内最早布局电动车、动力电池的企业之一,比亚迪在电气化的过程中一直保持了较快的步伐。

龙头企业源源不断的创新力,是深圳保持不断的突破与迭代的动力之一。另一方面,评判深圳的另一个更重要指标在于,是否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尽管受到了疫情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长承压,但深圳的市场主体仍然活跃。今年一季度,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88065户,其中新登记“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5122户,同比上升34.9%,深圳商事主体累计总量达到了385.4万户。

市场主体的活跃,也带来了就业人数的增长。截至今年3月底,深圳企业职工总数达1131.57万人,同比上升4.42%,就业规模仍然在稳步扩大,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职工人数同比增长了14.68%,达到了52.01万人。

深圳仍然是很多创业者、求职者的首选之地。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也成为深圳主抓的工作之一。4月8日,深圳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市市场主体总量突破460万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增至10-12家,独角兽企业新增20家左右。

迈向4万亿所面临的挑战

成绩的另一面,深圳并非没有挑战。

深圳“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深圳预期经济总量超过4万亿元。这意味着,深圳计划用4年的时间,完成从3万亿到4万亿的跨越。可供参照的是,上海、北京实现这一跨越,分别用了4年、3年时间。但深圳当前和未来面临的,将是截然不同且更为严峻的内外部环境。

今年,深圳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五个方面的挑战和不足,其中就提到了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疫情影响较大,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部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后劲和附加值还需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短板,新市民及青年人住房压力大等。

这当中既有全国或者大城市共性的难题,譬如疫情、逆全球化潮流、国际贸易摩擦、房地产市场紧缩等,也有深圳独有的挑战,譬如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数量持续增长背后,有观察人士指出深圳近年来未曾有长成参天大树的创新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也大幅落后于北京和上海。

中国城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宋丁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深圳的创新活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民营经济的发达,未来深圳最重要的是进一步打造宽松的营商环境,政府的决策体系要朝着有利于创新种子萌芽的方向,继续营造“闯”和“创”的氛围,要让民营企业家感受到深圳仍然是创业天堂,并且政府和社会需要继续遏制房地产炒作之风。

在经济观察人士看来,除了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之外,深圳当前面临的挑战,很大程度可以指向“成本的上升”。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助理郑宇劼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去深圳的制造企业调研,几乎所有企业主都会谈到成本上升的压力。

郑宇劼指出,过去深圳就像一个“轻装上阵”的年轻人,可以全力奔跑,但现在就好比是一个“拖家带口”的成年人,发展经济之外,还需要更好地保障教育、医疗、文化设施等,当城市进入更高能级,运行成本也将随之攀升。更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所带来的城市溢价,最终会在土地成本上体现出来。

不过,深圳恰恰又是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在1997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即便再加上深汕特别合作区的470平方公里,深圳的土地资源以及成本,恐怕难以承载当下及未来的制造业。

在郑宇劼看来,深圳需要突破空间的制约,一方面,深圳正在加速推进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的建设,将为制造业提供更优质的空间;另一方面,深圳还需要进一步大力推进都市圈建设。此外,深圳对接香港北部都会区,未来也将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