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旧址结合文旅、商业等三产要素实现“退二进三”在国内很多城市正加快探索。在杭州,以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下称杭钢旧址公园)为代表的工业旧址改造亦如火如荼。
杭钢旧址
《杭州大运河国家公园规划》目前已正式发布,包括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在内的5个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迎来加速建设期。近期杭钢旧址公园gs1303-08地块土壤修复项目风险管控工程项目主体工程正式开工,gs1303-03地块公共服务设施项目设计得到正式批复,后者未来将建成杭州水上文化地标,打造全新水上运动中心。
作为浙江曾经最大的工业企业,杭钢自1957年建厂到2015年搬离,58年的历史岁月给一座城市留下了无数回忆,也见证了杭州乃至浙江工业制造的转型与发展。
在杭钢旧址公园的改造规划中,可以窥见很多对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元素与空间设计,包括室内潜水馆、产业园区、度假酒店与文化公园等物理空间形态,以及由工业旧址、园区景观、博物馆、艺术馆等要素共同塑造的人文环境与商业气息等,将文、产、商融合在一起,为诸多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土壤。
将原有的工业肌理与现代设计理念相互交织,形成新的景观、产生新的商业价值,这是工业遗址改造的基础路径,多年来国内诸多工业旧址改建项目纷纷效仿,且逐渐成为盘活工业旧址的社会共识。
些许不同的是,杭钢旧址公园除了兼顾观光休闲、文化艺术的主体场景外,还聚焦打造数字科技产业新生态,培育数字创意、数字传媒、数字体育等文化科技业态,这在工业旧址的改造模式中并不多见。
5g时代,依托杭州“数字经济第一城”的产业基础生态,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以杭钢旧址公园改造为代表,杭州工业旧址与新兴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未来或将成为一个新的路径与模式。在国内工业旧址改造的发展进程中,杭州的探索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与产业印记。
文旅转型的启蒙与流行
在绝大多数的工业旧址改造方案中,文旅与商业的核心功能是让旧址能够重新产生市场价值,焕发新生。
这一传统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作为近现代史上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在完成早期的工业化后意识到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与社会意义的存在,于是工业遗产旅游被划归为文化遗产旅游的范畴,工业遗产旅游开始萌芽。
启蒙于英国,发扬于德国。工业旅游最有名的项目莫过于德国鲁尔工业区,这座19世纪中叶形成的工业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对战后德国的经济恢复和腾飞起到了巨大作用。
但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全球能源配置比例调整和鲁尔区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鲁尔区工业迅速衰退,在经历随后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煤炭危机”和“钢铁危机”后,鲁尔工业园经济出现严重衰退,随后德国开始探索老工业区结构转变与产业转型。
改造后的德国鲁尔工业园区里,话剧、音乐、绘画、舞台表演等文化活动逐渐兴起,鲁尔艺术博物馆群构成了全球现代艺术博物馆最为紧密的景观带。曾经那个废弃的工业场地,蜕变成为全新的多功能公园。
在欧洲、北美等发达地区,工业旅游已经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反观国内则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国内工业遗产旅游保护与开发正式起步于2001年前后,在引进、介绍国外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衰竭型的城市率先进行改造。
综合目前国内外的工业遗址改造与利用情况,可以根据性质不同主要分为文化创意园区、文旅度假型、遗产公园型、文旅小镇型和城市区域更新型等类型。
2016年国家发布《全国工业旅游发展纲要(2016-2025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到2025年,我国将创建100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100个工业旅游基地,10个工业旅游城市。
国内工业旅游的明星项目中,包括中国一汽、上海宝钢、青岛海尔、贵州茅台等一批大型企业皆不同程度地开始试水工业旅游项目。工业遗产在大城市的改造明显更容易成为网红景点,大城市拥有更多实力与优势能够将工业遗产与文化、艺术、娱乐等元素进行深度且高品质的融合,同时在运营模式上有更多人才与资源选择。
首钢极限公园不断引进滑板、攀岩等系列赛事,打造培训品牌基地和潮流赛事ip,借助冬奥会资源激活园区发展新活力。同样在北京,由原电子工业老厂区改造成的北京798艺术区,已经成为北京都市文化的新地标。
在上海黄浦江畔,建成于1985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和烟囱被改建为世博会城市未来馆,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后,又被扩建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还有一些成功的案例,包括重庆的贰厂文创街区,曾经的民国“中央银行印刷厂”被改建为文创街区,成为诸多热门电影的取景地;青岛啤酒厂被改建为青岛啤酒博物馆等。
虽然国内不乏改建成功的案例,但整体的工业旧址改建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目前实际的市场效应与政策规划的引导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工业旅游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整体而言,起步较晚尚处探索发展期的国内工业旅游,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中国作为全球工业大国、人口大国和旅游大国的地位并不匹配。2019年,中国工业旅游收入达到270亿元,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杭州旧址公园的改建初探
工业旧址改造在杭州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并不算新鲜事,在浙江全域旅游的战略背景下,早期的工业旧址改造成为文旅项目在杭州已不鲜见。
走进西湖区艺创小镇,远远就能看见粗糙的老墙、斑驳的标语,现代化的建筑设计元素与旧时的工业遗存建筑巧妙融合,这里已是热门影视剧的取景地之一。西湖区艺创小镇是由四十多年前红火一时的双流水泥厂改造而来,如今这里已经变身为西湖区、中国美术学院、浙江音乐学院三方合作共同打造的“艺术 ”小镇。
沿着闻涛路朝北走,位于之江大桥下不远处的滨江工业遗址公园很快进入视野。这里曾是之江水泥厂的所在地,如今改造后偌大的土地上站着几根圆滚滚的大柱子,内设电梯可到达顶楼平台,将之江大桥、滨江最美跑道尽收眼底。
位于建德经济开发区的建德航空小镇,2018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全省通航类特色小镇中尚属首个。几十年前,这里是盛极一时的横山钢铁厂,2013年开始改建为通航文旅板块,如今飞机餐厅、航空科普中心、航空主题酒店、热气球基地、火车主题广场等项目均对外开放。
除此之外,还有桐庐的废弃工业隧道改建为“星空隧道”,富春江畔的造纸厂改建为“浙美·江堤艺术园”,江墅铁路闸口站点旧址改建为白塔公园等项目。
纵观这些工业旧址的改造,多数是通过保留原有遗存建筑等元素改建成为主题公园、艺术展馆、文旅景点等,文旅与艺术的叠加成为工业旧址焕然一新的极佳选择。杭钢旧址公园的规划中,同样能够寻找到这一主体思路。
“我们把杭钢过去的生产工艺,用于运煤、烧煤、炼钢等工业建筑保留下来,比如焦炉、高炉等,未来改造成功能各异的创意、展示空间。”大运河辰祥综保公司有关负责人公开表示,未来在杭钢旧址公园中,3个保留下的高炉规划打造成为艺术文化中心,包含展览大厅、游客中心、矿槽餐厅、艺术发布、时尚酒吧和特色商业等时尚潮流的消费业态,而简仓和焦炉规划打造成为简仓酒店、艺术画廊和特色餐厅。
根据规划,杭钢旧址公园将以杭钢工业遗存为核心,延续旧工业建筑的空间尺度和景观特征,打造集文化、商业与旅游等为一体的乐活新城。项目总用地面积约4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总投资约20亿元。
另外有一个亮点,效仿德国鲁尔工业区将煤气罐改建为潜水设置,杭钢旧址公园也规划将气柜打造成一个27米深的室内专业潜水馆,未来也将有望成为亚洲最深的潜水馆。
整个杭钢旧址公园项目规划共分为两期建设。一期总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包含文化展示、艺术时尚、体育活动等。项目自2020年6月启动,至2023年投入试运营,规划2025年全部完工。二期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聚焦产业创新与时尚潮流,打造文化、设计、时尚、零售、餐饮与酒店等多元业态。项目计划于今年启动建设,2025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综合来看,杭钢旧址公园具备工业旧址改造规划中的所有核心要素,包括打造艺文体验中心、休闲体育场景、文旅消费业态,还包括规划构建新兴产业创新高地。涉及文化艺术、休闲体育与文旅消费的改造在杭州过去多个工业旧址改建项目皆有不同程度体现,而新兴产业创新高地则并不多见。
文化魅力与城市更新功能兼顾
需要指出的是,杭钢旧址公园的规划与建设的特别之处主要在于其与杭州城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大运河文化带综合开发与规划相互融合,成为杭州城北工业基地蝶变与展现新时期文化魅力的重要一环。
从1951年的《杭州市区域计划总图》中可以看到,城北地区大片被规划为“工业区”,主要是因为这里水路交通极具优势,早期的杭钢、杭玻、杭州炼油厂、半山电厂等大厂,要么紧邻大运河、西塘河,要么紧挨着320国道。
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杭州城市定位的变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厂陆续关停并转。近些年,伴随大运河的成功申遗以及中央提出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以“北建”战略为代表的杭州城北发展逐步兴起,虽然总体规划推进仍不断在完善调整,但如何延续大运河和旧工业遗址的文脉始终是核心与关键。
在整个大城北的开发战略规划中,无论以怎样的具体方案落地推进,都无法避开纵向由大运河贯穿的文化走廊和横向的杭州旧工业遗址群,以及由密集交织的河网与半山森林公园所构成的山水景观生态。
实际上,自2018年原拱墅区将大运河新城与杭钢新城合并联动发展后,2019年5月发布的《杭州大运河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草案)》将“工业年轮带”和“运河文化带”定义为大运河新城发展的重心。2020年3月,大运河新城单元规划草案正式获得批复,平炼路历史年轮带和运河文化展示带的规划交汇处被定义为“城北之芯”。
从纵向方面看,不久的将来,大运河滨水公共空间、大城北中央景观大道将串联起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综保项目、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未来艺术科技中心等文化地标建筑,这些散落在大运河两岸的文化景观地标,共同烘托出杭州城北的文化氛围。
在横向方面看,平炼路(丽水路-拱康路)景观大道串联起炼油厂、半山电厂、杭钢等多处城北的工业旧址,各种焦化塔、烟囱和高炉等工业遗址和废弃的油罐为日后改建成为多种功能的文旅场景提供重要基础,在地铁、公交以及主题景观步道的串联下,形成一条特色的历史年轮带及线性公园轴线,从而构成一条工业主题的游览路径。
对标德国“工业遗产旅游之路”,主要通过交通节点进行串联向游客介绍工业文明的演变,在杭州城北的振兴与开发过程中,大运河的文化底蕴与相对集聚的工业旧址遗存,也为日后开发为工业遗产主题游径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这其中,杭钢旧址公园是核心项目。在刚刚发布的《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中,杭钢旧址公园也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杭州段)的重要节点,且属于该项目的重点标志性项目,一期项目将于明年正式试营业,这为后期推进整个工业遗产的旅游之路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2年拱墅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拱墅区将加大运河沿岸历史风貌、工业遗存、自然生态保护利用力度,打造“全域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同时,2022年拱墅区还将重点推动华丰造纸厂、大和平、武林新城、民生药厂、智慧网谷、运河新城和杭钢片区等7大区块的开发建设。
在整个大城北的开发战略中,以杭钢旧址公园项目为代表的工业旧址更新改造项目兼具文旅发展与城市更新的功能特点,在运河新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皆被重点提及,成为彰显拱墅区城市能级提升的重点项目之一。
“工业旧址 数字产业”探索新生
除了文旅商业和城市公园,在杭钢旧址公园的改建过程中,产业创新的赋能作用逐渐被明确与实践。
公开信息显示,杭钢旧址公园未来将依托杭钢云计算数字中心的产业基础打造大运河数字文化科技产业园,目标成为老工业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转型升级的全国样板。根据规划,杭钢旧址公园还将打造聚落式办公形态,聚焦数字产业为先导,培育数字创意、数字传媒、数字体育等文化科技业态,以吸引创新型人才、资本和技术等要素集聚,推动区域产业提档升级。
未来杭钢旧址公园的产业轮廓已渐渐清晰。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是杭钢旧址公园探索发展数字产业、培育文化科技业态的关键基础,同时“工业旧址 数字产业”也被赋予推动区域产业升级的新路径。
杭钢转型建设云计算中心早已不是新闻。根据规划,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杭钢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高达188亿元,规划超2万个机柜、装载约30万台服务器,成为全国单元区最大规模、最节能的数据中心和浙江省最大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
实际上,工业旧址叠加数字产业寻求创新突破,光有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关键基础可能还不够,要实现产业赋能、盘活工业遗址的创新举措,还离不开数字产业生态的构建。
2021年4月初,新拱墅区成立以来,在推动新旧动能转化方面,正蓄力瞄准数字经济这一核心抓手。其中就包括推出打造大运河数智未来城,以大城北区域为重点,加快智慧网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汽车互联网小镇等平台整合,开拓“数字经济 生命健康”产业新蓝海,打造城北数字新城。
如今这一数字经济的核心平台也迎来全新升级。今年3月中旬,浙江省科技厅、发改委联合发文批复拱墅大运河数智未来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列入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名单。
截至目前,园区拥有汽车互联网小镇、智慧网谷小镇等特色小镇平台,阿斯利康东部总部、韩国大邱生命健康产业集群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禾迈电子、盘石信息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27家,托普智慧农业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等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30家。在此背景下,审视城北旧工业基地的“工业旧址 数字产业”转型探索,数字新城的产业生态、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基础、工业旧址的文脉遗存,这些核心要素的共同叠加,或为以杭钢旧址公园为代表的杭州工业遗址实现成功转型提供关键的要素支撑。
今年4月15日,《拱墅区高质量发展建设动能转换活力区1 3 n产业政策》正式发布,明确未来大运河杭钢工业旧址公园将作为打造未来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助力新兴产业发展,驱动杭州城北产业迭代升级。
2022年拱墅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拱墅区将主要围绕“一核一带一极”产业空间布局(大武林商圈“一核聚星”、大运河文化带“一带引领”、大运河数智未来城“一极聚能”),锚定商贸金融、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产业主赛道。同时今年拱墅区还将编制大运河数智未来城专项规划,强化与杭钢集团、运河集团、城投集团等省市属单位联动,推进“两谷两带”建设。政策指引、产业生态与规划路径皆已清晰明确,杭钢工业旧址改造正迎来加速推进期,尤其是未来“工业遗址 数字经济”的探索将充满想象。
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史上,每一座老旧工厂都是工业化历程中的一块化石。在当前杭州工业发展转型不断加快、城市发展日新月异的进程中,以杭钢为代表的工业遗址改造,不仅更好地留存下城市过去的工业印记,在旧的工业躯壳上发展起来的文化旅游、创新创业等,还为城市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