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韧性2022丨上海汽车业复工有望收窄车市降幅:供应链风险仍然高悬 -ag8九游会
对车企而言,经历过一次次黑天鹅事件之后,此刻更加感受到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左茂轩、彭苏平 上海、北京报道 4月22日,全国乘联会表示,据调研推算,4月狭义乘用车零售市场在110万辆左右,同比下降31.9%。
不过,随着上海汽车业复工复产,汽车产业有望逐渐恢复。具体而言,主要厂商零售第一、二周的日均同比分别下滑32%、39%,车市受生产停滞、终端闭店等影响,下滑幅度较大。预计第三周市场降幅将收窄至35%左右,第四周则进一步缩窄至26%左右。
目前,国家及政府主管部门接连出台了一系列保物流运输、稳增长的措施,一些涉疫地区也根据当地情况调整了管控措施。
“一汽目前已经总体复工,正在爬坡生产,上汽也逐步开展复工测试,零部件企业也开始逐步复工复产,但速度不会快,供应链产能的充分释放仍存在不确定性,确保供应链的完整和有效保障任务仍十分艰巨。另外,由于制造成本和物流费用的增加,将进一步降低汽车行业的盈利能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考验仍在持续。事实上,自2020年初开始,汽车行业供应链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新冠疫情、芯片紧张到地缘政治冲突,汽车行业供应链的脆弱随之体现。对车企而言,经历过一次次黑天鹅事件之后,此刻更加感受到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度。
上海汽车业艰难复工
上海推出首批复工复产企业“白名单”已经一周有余,多家主机厂及零部件供应商已经恢复生产。
4月24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上汽集团旗下的合资车企上汽大众日前已复产,安亭汽车三厂、meb工厂、冲压工厂、发动机厂陆续重新运作。
在此之前的4月18日,上汽集团启动了复工复产压力测试,旗下各生产企业包括上汽乘用车、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等,全部在为复工复产进行最后的准备。次日,上汽乘用车压力测试下的首台车完成下线。
同样在4月19日,停工23天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也恢复生产。据称,在那之前的两天,特斯拉的8000多名员工已经陆续返厂。
主机厂的复工复产离不开零部件供应商。
上汽集团旗下已经复工的生产企业,除了各主机厂,还包括华域汽车等上游零部件企业。华域汽车旗下的延锋,在上海拥有十几家工厂,业务涵盖内饰、座椅、电子等多个方面,据记者了解,早在3月中旬,便有部分工厂开始闭环生产,以“全力保供”。
特斯拉超级工厂生产制造高级总监宋钢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与特斯拉复工同步,上海市内的许多特斯拉零部件供应商也开始复工。从“白名单”上可以看到,均胜电子、宁德时代等企业在上海的分公司均在复工复产之列。
不过,与防疫工作同时进行的复工复产并不容易。从多家企业的反馈来看,由于供应链不畅、人员不足等因素,当前的复工复产才刚刚开始,各工厂的产能暂时难以快速恢复到之前的水平。
按照规划,特斯拉将逐步实现产能爬坡,达到单班满产。但正常情况下,特斯拉上海工厂是“两班制”生产,单班即使满产,一天产量也只有1000辆左右,按照这种水平,全年产量是36.5万辆——显然达不到50万辆的规划年产能。
上汽乘用车也面临着类似的情况。上汽集团临港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4月19日开始,工厂将采取单班工作制,如果供应链能保持稳定,也希望能逐步爬坡,尽快回到疫情前的排班制。”据悉,在物料保障顺畅的情况下,该工厂也是两班满负荷运作。
抗疫背景下的复工复产面临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人员难以全部到位,或多或少会影响生产的节奏,另一方面,上游供应链的情况也在制约着进一步生产的能力。
目前,上海市内的多家特斯拉零部件供应商已经开始复工,但长三角区域的其他供应商供应情况还有待进一步推动。来自特斯拉方面的信息显示,江苏省供应商目前仍有较多处于停工状态,且运输难度较大,目前工信部、江苏省、苏州市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协调供应链恢复工作。
上汽大众meb工厂也有70%的供应商来自江浙地区,这些地区目前的物流管控措施极为严苛,跨省运输难度极大。据介绍,上汽大众正与集团旗下的安吉物流一起,制订特殊运输方案,整合某一地区多家供应商零部件集中运输,以打通运输瓶颈。
冲击辐射面很广
尽管绝大多数上海整车企业已经开启复工,但目前供应链恢复仍然难以同步。此外,位于上海的供应链企业的业务范畴也不仅仅局限于上海,短期内全国汽车供应链的压力仍然较大。
作为中国汽车产业最集中区域,长三角汽车产业链受到的冲击,已经产生了蝴蝶效应。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华为终端业务ceo余承东等人,都曾表达过,此次疫情对于全国汽车业将带来的冲击。
此前,已经有包括蔚来、理想、长城坦克、东风日产、广汽本田等多家生产基地并不在上海的车企受到影响。而近期,哈尔滨出现的疫情,当地发动机生产企业东安动力受到的影响,也有可能影响到长安、理想等企业的生产。
由于汽车拥有上万个零件,缺少一个零件就会影响整车的下线。由于汽车产业链复杂且冗长,汽车产业链多年来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主机厂-tier1-tier2-tier3-tier4…”树状供应结构。
因此,在不确定的宏观环境下,主机厂需要向下管理,对上下游要有更清晰的了解。
“过去,整车企业只需要了解直接面对的这些(一级)供应商就可以了,但现在需要管理供应商的供应商,要知道tier2、tier3的情况和信息,这在过去主机厂是没有必要去管理的。”4月25日,奥纬咨询全球董事合伙人张君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产业链上下游的大部分企业并不会准备过多的库存。长期以来,为了降低成本,汽车业推崇丰田的“just in time”零库存管理策略,围绕主机厂在附近布局供应链,以降低物流等成本,企业也不需要有过多库存,能够就近快速调配,这种模式在疫情影响之下显现出弊端。
“现在,供应链不光要just in time,还要just in case,以应对供应链断裂、原材料价格暴涨等问题。所以,如果有足够多现金的话,要进行足量的备货。”张君毅表示。
不过,他也指出,这种情况也只是两者取其轻,并不是最高效的,在正常的环境下,整车厂或者零部件公司都不会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在不确定的环境下,采购、物流、财务要采用高度组织化的方式,进行系统的打通。
目前,物流仍然制约着部分零部件的中转,进而影响全国其他地方整车企业的生产,不少企业已经调整了生产的班次。
“有一些零件需要先‘甩件’生产,就是在总装的时候先不安装那个缺的零部件,下线以后,等零部件到了之后再返修,但现在还没有严重到全面停产的地步。”一位北京某合资车企质量工程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类似这种缺少部分零部件“甩件”生产的方式,在去年汽车芯片紧缺的情况下,其实并不少见。
此外,也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有一些企业寻求其他供应商替代。“供应商零部件在不断降级,有一些零部件实在找不到车规的,只能用工规的,如果连工规的都没有,有些企业就只能用消费级的零部件。”
供应链韧性亟待加强
“以前我们说汽车是生存者的游戏,现在,车企必须以进攻态度去面对市场,帮助供应商去解决问题。”张君毅表示。
他表示,就目前而言,应对解决供应链的问题,首先要保证物流血脉通畅,其次,主机厂手中要有备份方案,这些方案需要日常做好基础准备。
事实上,自2020年初以来,国内汽车供应链安全持续经历着考验,除了疫情之外,汽车芯片供应短缺、汽车原材料价格上涨等一系列问题,都促使车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保障供应链上。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供应,也会在需求上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热情。陈士华指出,相比汽车生产跟不上,终端需求的走弱更难以在短期内扭转,因此预计,如果没有明显加码的促进汽车产业增长的政策措施,今年将难以实现年初预计的增长目标。
一旦终端市场不佳,就会反过来影响车企的经营。因此,车企正面临着的压力是来自全方位的。重压之下,车企必须提高自身供应链的韧性,这是一项必须长期培养的竞争力。
波士顿咨询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企业亟需在现有供应链体系中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测能力,以快速准确地评估重大风险对企业销量及利润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应急措施,这将成为企业供应链战略规划、管理及执行的必然之举。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复杂环境下的供应链韧性,企业还需要提高以下领域的核心能力:供应链战略设计、动态集成化供应链规划、端到端供应链数据透明化及协同、运营模式优化。
(作者:左茂轩,彭苏平 )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