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赵娜 苏州报道
“现在的环境与其说消费投资遇冷,不如说市场正在回到相对理性的状态。”
青松基金合伙人张放长期关注消费投资,她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团队投资节奏并未过多受到资本市场变化影响。
对于长期关注某一领域,而非追风杀入市场的玩家来说,决定他们是否出手的关键考量不在于赛道的“冷”与“热”,而是给出的估值是否与价值匹配。
张放认为,无论从公司估值还是竞争环境的角度,现在的时点都仍然会有好的投资机会出现,市场上也会有优秀公司跑出来。
近几年伴随行业资金面紧张、机构募资成本增加、投资市场竞争度提高,pe/vc的马太效应持续,募资市场结构进一步呈现向头部聚集的趋势。
投资端来看,市场上的多数资金来源于占比不足一成的头部机构。投中研究院的统计显示,2021年pe/vc市场投资交易中超六成资金来自“top250”品牌旗下机构。按照交易数量和交易规模两个维度看,“top250机构覆盖率”都达到了2015年以来的最高峰。
无论股权投资行业的分化是“二八”还是“一九”,我们希望通过访谈来呈现,头部机构的一线投资人是如何看待市场的。
本次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的是青松基金合伙人张放。
2015年时,新兴国货美妆护肤品牌均处于发展早期,青松基金成为homefacial pro的pre-a轮投资方。张放正是这笔投资的主要负责人。
“投的进、退的出”的才算是好投资。记者了解到,青松基金在2020年通过部分退出护肤品品牌homefacial pro实现了140倍的回报,且部分退出金额已赚回青松二期基金本金。
曾有消费领域的一线投资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新消费热潮为新一代投资人带来职业发展机遇。同理心是投资人特别需要具备的,90后在消费者洞察和案源方面具有优势。
张放是消费领域新一代投资人中的一位。她的重点关注领域包括消费升级、跨境、元宇宙、社交娱乐等,主要投资案例包括homefacial pro、洛克公园、黑岩阅读、美丽修行、matchu、美拆等。
回顾过往,她在2014年从香港中文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即加入青松基金,先后任职分析师、投资经理、投资副总裁,并成为基金管理团队的首位90后合伙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除了继续深耕早期投资,青松基金还在中后期阶段加码,进行企业全生命周期投资。
《21世纪》:怎么看待消费赛道投资遇冷的情况,市场环境变化给青松的投资带来怎样的影响?
张放:当前的市场变化对我们的投资影响并不大。青松基金从2014年开始看消费投资,那时关注这个板块的投资人比现在少很多。
从市场发展周期来说,2019年消费赛道开始升温,到2021年达到高点。当行业热度处于顶端,市场泡沫在所难免。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每个行业都有周期。现在的环境与其说消费投资遇冷,不如说市场正在回到相对理性的状态。
我们最近也和很多做消费投资的一线投资人做过交流,大家有些相对统一观点。第一,很多投资人还在持续关注消费领域,并没有太多受到资本市场变化的影响。第二,无论从估值还是竞争环境的角度,现在的时点仍然会有好的投资机会出现,市场上也会有好公司跑出来。
《21世纪》:市场回归理性,部分项目估值回调。作为创业者应该如何应对?
张放:高估值往往意味着对企业增长速度、竞争态势的高预期,因此我们并不赞成企业在市场高点时以远超合理范围的估值进行融资。
情况要从两个角度看。一类是公司在市场高点时高估了公司价值,当市场冷静下来,自然要将估值回调到合理区间。对创业公司而言,以合理的估值进行融资是有益的。投资方以一定的估值投资,都有与这个估值相匹配的要求。
也有企业已经在市场高点时完成了融资,现在的环境下要做是否调整估值、甚至下调估值进行融资的选择。如果处在必须融资的节点是没有办法的,除此之外,我们会建议创业团队先守住主战场、把利润做出来,再去寻找新的融资机会。
《21世纪》:除早期投资外,你曾操作过多起中期及投并购项目。青松基金是早期投资起家,正在如何布局中后期投资,有哪些具体策略?
张放:青松从去年开始进入中后期投资阶段,是作为基金管理机构成长的自然选择。
我们过往投资的很多早期企业已走到中后期阶段,我们希望能够持续陪伴他们成长。在和他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支持企业“从1到10”的经验,在这一阶段展开投资也是顺理成章。
青松的中后期投资包括加注过往项目和寻找新的标的,项目选择仍延续过往的品类选择和细分赛道投资逻辑。
无论早期还是中后期,第一步还是要做好品类和赛道判断。我们认为能够穿越周期、达到百亿美金规模的品牌仍将出现在食品饮料、消费电子、美妆个护、鞋服、零售渠道领域。确定品类之后,我们才会去看哪些公司有机会成就长青品牌。
从品牌生命周期的角度,国内近10年出现的新国货品牌仍处于早中期发展阶段。
《21世纪》:你曾提到,青松基金在2022年重点关注的两个方向是科技消费和消费企业全球化。团队如何做科技消费的界定?
张放:最初在2014年开始看消费的时候,很多企业的成长来自需求端创新。创业者发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进入品类的蓝海、抓住渠道红利完成创业的“从0到1”。多年后,通过模式创新、借助渠道红利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
青松从2016年开始体系化的寻找有技术门槛的创业公司,后在消费领域寻找供给端创新的项目。我们对科技消费企业的定义,是能够在供给端通过技术升级,以科技研发的方式实现供给端创新,进而在需求端为消费者提供新应用场景或新ag8九游会的解决方案的项目。
我们认为食品饮料、消费电子、美妆个护、鞋服、零售渠道领域都有通过技术升级方式提供新产品的创业公司出现。
《21世纪》:科技消费方向在具体看哪些机会。在投资这些科技消费项目时,青松基金可以怎么帮到创业团队?
张放:我们总结了通过技术能够解决需求端的哪些问题,相应在投资中关注的方向包括:第一,通过技术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供给端将非标化的服务标准化。第二,将产业端和工业端的成熟技术应用到消费端,也就是,通过把产业端的技术应用在消费端,开拓新的消费场景和产品需求。第三,一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和零部件仍依赖海外,我们也在寻找有自主研发能力、能够打破海外核心技术依赖的公司,从而在一些领域提供更具性价比的ag8九游会的解决方案。
比如助听器就是一个很大的市场,但高端助听器市场基本被海外市场垄断。我们在去年投资了助听器品牌“挚听”。公司创始团队在助听器和芯片领域深耕多年,也找到了在消费端落地的ag8九游会的解决方案。
很多科技消费公司的创始团队是研发、技术背景出身,需要在渠道和营销方面的支持。我们可以把多年积累下来的对品牌成长的经验、营销渠道的资源对接给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