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港合作激荡40载:从“三来一补”到深度融合 -ag8九游会
当前,东莞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进一步深化莞港澳合作。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郑康喜 东莞报道 从1978年港商张子弥在东莞设立全国第一家来料加工企业——太平手袋厂开始,莞港合作至今已走过了40多年的历程。东莞市商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东莞已有香港投资企业数量总计8065家,累计吸收合同外资639亿美元。
四十余年来,东莞和香港两地通过互补和合作,结出了累累硕果,莞港合作也成为全国城际合作的典范。从“三来一补”开始,东莞借助香港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实现了自身华丽转型。进入新时期,莞港两地在科创领域深化合作,涌现出一批极具影响力的创新企业,科技创新成为莞港合作的“桥头堡”。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双万”城市东莞牵手“超级联系人”香港,两地在延续产业合作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方向和方式。“香港城”、香港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标志着莞港在经贸、科教文卫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态势已经形成。
正如东莞市委书记肖亚非所言,“在新的形势下,香港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香港的作用会得到更大的发挥,‘超级联系人’的地位也越来越清晰,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进一步深化莞港澳合作。”
港资企业在莞进阶之路
在东莞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港资都是东莞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港商之于东莞,更是制造开拓者和商贸启蒙者。
时间回溯到1978年7月,港商张子弥来到东莞虎门,将临街一家濒临倒闭的太平竹器厂改造成手袋厂,而后,工商批文号为“粤字001”的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太平手袋厂开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大转移中,东莞与香港“牵手”,正式掀开两地产业合作大幕。
承接港台产业转移,一批港资企业渡过香江到东莞设厂,让东莞迅速从农业县城变为“世界工厂”,造就了“东莞堵车,全球缺货”的时代神话。
1964年,祖籍东莞的梁麟开始在香港做玩具生意,前十年都是家庭作坊。20世纪80年代,梁麟回东莞投资发展,并创立“龙昌”。1997年,龙昌在香港上市,成为玩具行业为数不多的上市公司之一。
从1980年在莞城成立第一家来料加工工厂,到后来将总部落子常平,龙昌在东莞获得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享有全球美誉度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更见证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岁月篇章。
在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一批在莞港资企业纷纷转型,从来料加工到初始oem厂商,再转向odm、obm。从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向高端的研发、服务型企业跃升,产品向价值链上游延伸,这也推动了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作为东莞首批“三来一补”港资企业,龙昌是东莞转型较早的玩具企业。2009年,龙昌研发的“世界上最具人性化特征的最小号的机器人”问世,彻底打破东莞玩具代工之城的印象。到如今,龙昌将生产环节迁移到了东南亚地区,研发中心、高科技产品制造则放在东莞,东莞已经成为龙昌的研发、物流和服务中心。
产业转型升级的东风同样吹向了东莞得利钟表有限公司。这家与龙昌同时期来到东莞投资创业的港资企业,由最初的来料加工,一度成长为一家开启中国手表“逆袭”之路的多元化集团,并为东莞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了新模式。
去年,得利钟表在道滘建设广东得利国际钟表智能制造项目,项目包括研发中心、得利钟表学院、钟表整供应链制造中心、智能穿戴研发和制造中心等。其中,得利钟表学院是和东莞理工学院联合办学,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工匠型专业人才。
一批港资企业在东莞产业转型浪潮中脱颖而出,逐步从做产品转向做文化,凭借品牌这一核心竞争力走向全球,广东哈一代国际集团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借助文化这张名片,哈一代已然成为国内中高端毛绒玩具的领军品牌,也进一步建立起东莞本土优品企业的品牌形象。
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随着东莞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入推进,过去由香港提供技术,东莞提供土地和人力的“前店后厂”式加工贸易模式,开始发生改变。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技术、管理、资本等高级生产要素在莞港两地合作中越来越重要,香港作为内地技术进口主要来源地之一,两地合作模式逐步变为香港提供研发或服务,东莞发挥产业链优势转换制造,莞港两地成为全球重要的创新研发生产基地。
而后,两地共同研发、东莞进行“智造”,借助香港国际航运、贸易中心地位出海的合作新模式渐渐成为主流。莞港两地强化技术联合、创新联动,有效拓展了未来经贸合作的发展空间。这之中,以东莞市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教授联合东莞搭建的“科创梦工厂”最为典型。
一直以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不断探索,如何把粤港澳各个层次所具备的独特资源整合起来,搭建“科创梦工厂”。后来,李泽湘在东莞松山湖高新区找到了答案。
在松山湖这块科创热土上,李泽湘和他的学生孵化了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云鲸智能、正浩创新等一批创新型企业。 其中云鲸智能日前完成e轮融资,市场估值一度达到10亿美元,有望提前出海。
2014年,李泽湘联合高秉强教授、甘洁教授发起创立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引进了来自香港等地的数十个创业团队,短短3年时间里实现了80%的孵化成功率。
时至今日,从基地走出了超过60家硬科技公司,头部公司估值累计已达800亿元。其中,15%的公司已成长为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成为莞港科创合作的经典范例。
在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里,每个创业团队的目标都是在它所处领域做到全国乃至世界领先,这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莞港科创合作的底气和实力。
(图为逸动科技车间)
逸动科技是第一家入驻xbotpark松山湖基地的创业公司。公司成立的时候,其创始团队都还是在校学生。这群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在校生,用十年时间,专注于研发生产船用电力推进系统,将3马力至40马力以及配套电池、控制系统等产品做到全球最领先水平,被外界赞誉为“水上特斯拉”。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们也面临很多困难,电动船外机供应链并不发达。当时恰逢李泽湘教授联合建立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联动了上下游供应链资源,具有完整的机器人生态体系。东莞也给出了很宽松、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2015年我们便在松山湖建立了集生产、研发、测试和运营于一体的公司总部。”逸动科技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陶师正表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港澳青年来东莞创业,成为莞港两地创新合作的后备人才。以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粤港青年创业孵化基地等为依托,推动莞港科创合作走向更大空间。而这背后,自然离不开东莞在动能升级、政策扶持、载体搭建等领域的加持。
走向全方位深度融合
近年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入推进的新时期,莞港合作从产业深入至经贸、科教文卫等多领域,两地发展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图为大科学装置散裂中子源)
早在2015年,粤港服务贸易自由化全面实施,便为莞港合作带来新机遇,东莞与香港开始在会展业、服务贸易、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以及企业“走出去”等五个方面深化合作,成为莞港两地在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的试水和延伸。
近年来,香港日渐在东莞的基础建设、招商引资、社会文化等非制造领域“哺育”东莞,两地合作从制造到制造和服务兼顾、从经济拓展到经济社会文化领域。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年多来,大湾区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香港高校踊跃在广东设立办学机构,吹响了合作办学的“集结号”。
2020年,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落地松山湖,由东莞市人民政府和香港城市大学合办,打开了两地科学研究交流、师生互动的良好局面;拥有松山湖高新区和滨海湾新区两个校区的大湾区大学,将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共建先进材料和绿色能源研究院。随着香港和东莞合作办学的加快推进,可以想见,未来越来越多的人才将来到东莞创新创业。
对于迈向“双万”新赛道的东莞而言,科技创新将是其未来参与全球竞争的主战场,而构建面向全球的协同创新网络,是东莞打造科创强市的必由之路。在这其中,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莞港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也将产生更大的“化学反应”。
城市观察家孙不熟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东莞与香港的深度融合,在经贸、科教文卫、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还需要加强。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是内地城市和全球市场的“路由器”,东莞企业未来要出海,需要依靠香港。为此,东莞还需继续加强与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资源要素合作。
广九铁路是粤港经济融合发展的“黄金线”,从九龙乘车进入东莞东部,“香港城”项目正以常平火车站为中心加快推进。该项目致力于打造香港太古城升级版,将全面引进香港的金融、法律、商务、文创和消费全产业链,构建“港式、港味、港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打造大湾区全面融合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
在东莞国际商务区,总投资28亿元的东莞香港中心将在不久后拔地而起。香港中心将打造集商务、商业、文化、居住、教育、医疗于一体的综合体,吸引各行各业的香港专业人才。东莞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连汉森介绍,项目建成后,将重点吸引香港的金融、会计、法律等生产性服务业入驻,同时也将引进香港的医疗、教育、文创资源。
潮涌湾区,千帆竞渡。站在香港回归25周年的新时期,东莞将借助大平台、大通道,推动莞港两地要素资源更高效率流通,实现莞港全方位融合发展,为把东莞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制造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郑康喜 编辑:于长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