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智长三角・两会专期丨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增加农民收入是最根本落脚点,应提升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和服务精准性 -ag8九游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许秋莲 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其中,要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就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加强科创平台建设,赋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等方面提出建议。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赵皖平表示,安徽作为产粮大省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油料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利用好冬闲田扩大油菜的种植。
他认为,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未来还要增加对土地地利的保护政策。要加强科技、机械与农业紧密结合,完善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提升服务精准性,以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确保粮食安全重要抓手
《21世纪》:《“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油料作物和大豆等产需缺口较大且一直存在。对此,你认为对于安徽这些种粮大省可以重点怎么突破?
赵皖平:今年全国在农业种植方面主要目标是扩大大豆和油料作物的产量,安徽作为产粮大省也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在油料方面,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国油菜播种面积达到1.2亿亩左右,产量达到1800万吨左右。
从地区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年比较重要的做法是要利用好冬闲田扩充油菜的种植。安徽的油菜种植面积曾经是全国第二位,达到1500-1600万亩,但现在实际上就只有500万亩左右,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充分利用起来。此外,安徽从今年开始实施一产“两强一增”行动计划,推动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对于黄淮地区,今年推行大豆和玉米混种,这也是解决我国油料问题产需缺口的一个重要方式。
《21世纪》:2021年安徽以817.52亿斤的粮食总产量在全国排第4。如何推动安徽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长?
赵皖平:我觉得保证粮食产量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耕地要得到有效的保护,高标准农田是我们下一步的建设方向。截至2020年底,安徽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50万亩,这些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首先要确保每年的播种面积达标,这是硬性任务;其次是耕地质量要不断提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建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区。我认为,高标准农田要达到旱能浇、涝能排的标准,同时要更加提高它的地利,增加对土地地利的保护政策。
科技强农助力增收
《21世纪》:安徽近日发布了《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2022—2025年)》(下简称《行动方案》)。下一步,安徽将如何利用科技力量助农?
赵皖平:增加农民收入是我们最根本的落脚点。安徽拥有1亿亩左右的农田,必须要利用科技,农机结合、农艺结合和农信结合才能实现高产。通过大量无人机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的采用,才能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目前,安徽还存在平台农机基础研究能力薄弱,研究与智能化、信息化结合不紧密和农机龙头企业开展联合创新不够等问题。此外,作为粮食主产省,安徽省粮食烘干机使用率低,烘干率不及40%,粮食机械化烘干等技术研究和应用相对滞后。因而,农业机械的研发也将是我们下一步重点发展方向。
《21世纪》:《行动方案》还提出,到2025年,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8万元/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5%,提高4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如何提高综合机械化率?除了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还有哪些办法能提高农民收入?
赵皖平:仅是在农作物种植前期使用拖拉机、播种机和打包机等机械设备,我觉得这都不能称作完整的、综合的农业机械化,农产品加工、秸秆的粉碎包装等其实都应算作农业机械化的一部分。只有综合的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农民收入才有可能得到更多保障。
此外,我认为还要完善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提升服务精准性。比如,可以通过强化平台基地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让农业专家人才“沉下去”;建立分级分类培训机制,通过先进技术、优良品种、高效模式的示范引领,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开展平台联村共建工作,鼓励专家成为扎根乡村的“新村民”;采用资金入股、共同创业等多种方式,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等。
种子资源保护和利用并行
《21世纪》:长三角三省一市农科院联合组建了“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三年来,研究院取得了哪些成果?下一步将如何推进长三角乡村振兴?
赵皖平:长三角乡村振兴研究院是长三角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开端。沪苏浙皖的农科院在其中都有各自的分工,各展所长。安徽主要负责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作物生产等,上海则更加侧重于信息化研究,江苏、浙江各自在水稻和茶叶种植生产方面都有较为突出的优势。
在产业模式与乡村振兴研究方面,江苏、浙江和安徽等各省农科院都有定点帮扶对象,针对不同山区、平原的地势、气候、土壤成分差异等特点,做出了不同的乡村振兴方案,希望在这些案例中摸索出一些能够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21世纪》:种业安全也是目前关注的重点。如何推动良种科研攻关并做好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赵皖平:种业现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生物育种技术要加大力度,我们要实现联合攻关,要更多地生产拥有产量高、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性的品种,这可能是种业下一步要重点研发的方向。但是种子问题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在将已经收集到的种子资源好好保护的同时,也要把这些资源利用好。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将好品种的优良基因应用到新品种中去,成熟后再进行推广种植。
『覆盖沪苏浙皖每周最新动态和重点政策解读
追踪三省一市千万 企业流动新态势
探索新发展格局下产城发展新潜能
共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
出品:21世纪长三角研究院
统筹:卜羽勤
主笔:许秋莲
编辑:杜弘禹
(作者:许秋莲 编辑:杜弘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