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内湾”中的南沙:释放“强连接”效应,牵引珠江口东西两岸多链融合 -ag8九游会

南方财经全媒体梁施婷,魏彤 2022-07-07 18:10

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梁施婷、魏彤,实习生王妍程 广州报道

日前,国务院发布《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简称《南沙方案》),明确了将南沙打造成为立足湾区、协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战略性平台,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更好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邓江年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呈现“东强西弱中空”现象,珠江口东岸与西岸发展不平衡,且中间缺乏有效的连接枢纽。南沙虽然位于大湾区的中心地带,但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都较低,中心启合和资源配置的作用仍比较弱。随着《南沙方案》的出台,南沙将有效联动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产业协作,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走向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发展。

用好“科创走廊交汇点”优势

“通江达海”“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一直被认为是南沙发展的独特优势。以南沙为圆心,30公里可以通达广州主城区、东莞、佛山以及中山;100公里以内,基本覆盖了深圳、江门、珠海、澳门以及香港等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尤其是,广州正处于“广深港”“广珠澳”两条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交汇点。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广深港”科创走廊从广州出发沿着珠江口的方向向南进入东莞、深圳、香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从广州出发到佛山、中山、珠海、澳门。

过去,广州大量的科创资源集中在黄埔区,随着广州提出建设科技创新轴,南沙的崛起将引领广州的科创力量往“深蓝”延伸。科技创新轴自北往南延伸,北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至南沙科学城,南沙科学城将发挥原始性创新策源地的优势。早前公布的《南沙方案》也特别强调了南沙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先行先试,提出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到2035年南沙区域创新和产业转化体系更趋成熟,国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明显提升。

《南沙方案》提出,一方面是高水平建设南沙科学城,布局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机构,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是与港澳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华南(广州)技术转移中心、香港科技大学科创成果内地转移转化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香港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海洋科学、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

目前,“1 1 3 n”是南沙构建高端创新平台体系的主要思路,以大科学装置为抓手,南沙近年相继引入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陈鸿宇建议,借助《南沙方案》提出对先行启动区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鼓励政策,广州可以集聚更多科创资源,特别是将高新企业引入三大先行启动区。“南沙也要积极引入港澳的国际创新资源,南沙的优势在于腹地广阔,可以连接东莞、佛山、中山这些制造业基地。”

广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绩效与战略管理研究院院长张仁寿表示,南沙的瓶颈还在于自身“资源”的不足。

张仁寿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南沙目前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产业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虽然高技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在全省领先,但规模小、散,有待强化产业集聚效应。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南沙汽车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尽管同比增速超过28%,但增加值规模仍然较小。

《广州市南沙区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提出,南沙要主动融入广州重点领域产业链群建设,共同推进全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石化和新材料、现代高端装备、软件和信创、人工智能、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链群发展。

南沙也要深化与深圳前海、佛山顺德和南海、中山翠亨、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等周边地区产业合作,推动广深产业合作园、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南沙—顺德)等合作产业园区建设,聚集优质资源要素。

随着南沙进一步迈向大湾区科创高地,广州也将进一步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实现珠江口东西两岸在基础研究、资本金融、先进制造的强强联合。

三大平台牵引珠三角一体化发展

当前,经济发展竞争已经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

如此背景下重新审视南沙,其不仅是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中的重要平台,也有望借助国家赋予的一系列创新举措,牵引带动珠江东西两岸的一体化发展。

目前,南沙正着力成为珠江东西两岸相互交流合作的重要交通节点。在公路交通方面,除已有的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建设中的深中通道也会经由中山与南沙无缝对接;在轨道交通方面,南沙正研究引入京广客专南沙支线、广州至珠海(澳门)高铁、南沙至珠海(中山)城际(广州段)等多条轨道线路。

以广州地铁22号线为例,从白云区出发自北向南贯通广州,再由南沙跨海而过连接东莞,东延与深圳地铁18号线对接,将南沙科学城、东莞滨海湾新区和深圳光明区科学城串联起来。

交通的“强连接”为珠江东岸的产业外溢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表示,过往深圳科技产业向外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东岸地区,因此带动了东莞的经济发展和转型。在深圳都市圈内逐渐形成以“深圳总部/深圳研发 周边地区制造生产”的发展模式。“随着《南沙方案》出台,包括中山、珠海等珠江西岸的城市也有望帮助在制造业和科技产业方面承接东线产业的转移。”

广东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友焕认为,随着深圳、东莞的产业逐渐饱和,如今东岸产业外溢正以两条路径走:一是经惠州进入深汕特别合作区,辐射汕尾、河源;二是经由深中通道、南沙大桥和虎门大桥外溢到西岸。

“两条路径相比,往西岸外溢无疑更有优势。”黎友焕表示,“西岸城市有产业基础,更加有融合发展的条件,而且珠江西岸城市正处于产业链上游攀爬的关键节点,亟需产业进一步升级优化。”

东西两岸的互补,对提升整个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以中山为例,其专业镇的产业特征十分明显,但科技、金融的特征不明显,近年来中山还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以及产业层次偏低的问题,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一旦深中通道开通,深圳和中山就能实现优势互补。深圳不仅是金融的服务能力很强,产业的高科技特征突出,人才也很丰富。深圳与中山的互补能够实现两地的产业链、金融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多链融合,也带动产业链竞争力的提升。”黎友焕说。

广东提出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不仅进一步串联了珠海、中山、广州、深圳等环珠江口城市,也囊括了南沙、横琴、前海三大战略平台。

邓江年认为,以南沙、横琴、前海三大合作平台为核心,建设“黄金内湾”有利于牵引珠三角一体化的有力引擎,带动东西两翼的联动发展,并进一步提升大湾区的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打造一个世界级“内核”。

黎友焕则表示,各个城市如果在体制机制的贯通、接连顺畅方面进一步创新,实现有效对接、联动发展,将会使“黄金内湾”中的生产要素快速流通。这将对粤东、粤西、粤北起到一个牵引作用,带动其他地区的快速发展。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梁施婷,魏彤 编辑:李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