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边万莉 北京报道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对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稳定企业具有重要作用。12月18日,国新办举行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副部长盛秋平、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周强、海关总署综合业务司负责人林少滨、市场监管总局认证监管司负责人姚雷、金融监管总局政策研究司司长李明肖出席了此次会议,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的通知,从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促进内外贸市场渠道对接、优化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环境、加快重点领域内外贸融合发展、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等五大方面出发,提出了18条具体举措,以更好发挥内外贸一体化在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稳定企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盛秋平表示,“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开展内外贸一体化经营是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应对市场风险、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企业在国内外市场切换时还面临一些障碍,存在‘重外轻内’等问题。企业内外贸一体化仍需过‘四关’:资金关、标准关、渠道关、监管关,内外贸一体化经营能力还有待提升。”
到2025年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
近年来,商务部会同各有关部门、各地区着力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取得积极进展,内外贸规模质量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2022年,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1.5万亿元,占gdp的12.3%。2023年1-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万亿元,同比增长7.2%,货物进出口38万亿元人民币,同比持平,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和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地位。2023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3.2%。内外贸规则制度进一步衔接,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80%,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意愿进一步增强,2023年前10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内外贸一体化经营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7%。
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对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措施》提出,要深化内外贸一体化试点。赋予试点地区更大改革创新自主权,加快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复制推广一批创新经验和典型案例。更好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新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加大内外贸一体化相关改革创新力度。
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标准、检验检疫、监管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是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难点和堵点,如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规则制度衔接融合至关重要。
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处于国内国际双循环交汇枢纽的海关发挥着重要作用。林少滨表示,海关将聚焦市场关注和企业需求,继续做好国外技术法规标准,特别是发达国家地区技术法规标准的比对、研究和评议工作,及时将相关成果向出口企业开展宣传和贯彻。同时,深化检验检疫、认证认可国际合作,积极与更多国家开展检验检疫电子证书国际联网核查,扩大第三方检验检测结果采信范围,大力促进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
据了解,海关前期已对进口服装和进口水泥实施采信,目前正在试点推进进口煤炭采信,对进口原油也即将实施检验采信,下一步将提高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对这项政策的认知和应用,使更多符合技术资质要求的检验机构能够加入到海关采信改革。
值得关注的是,以标准、合格评定等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性贸易措施,目前已成为影响国际贸易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内外贸产品适用的国内国际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认证程序、适用范围、评价方式必然不尽相同,企业对接标准、取得认证的人力、时间和资金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转内销的动力。
姚雷介绍,为破解这类难题,市场监管总局大力推动国际标准一致性提升,强化合格评定国际互认;同时,持续促进出口转内销降本提效,着力推进区域贸易一体化,致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合格评定信息服务。市场监管总局已加入21个合格评定国际/区域组织,对外签署15份多边互认协议和128份双边合作互认安排,国际互认范围覆盖占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区域。
“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对接融合,使企业面对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标准规则时,能像使用电源转换插头一样进行顺畅转换。”盛秋平说,标准方面,既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到2025年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关键技术指标的一致性程度大幅提升,国际标准转化率达到85%以上。同时,也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外文编译,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标准,帮助企业降低市场切换的成本。
加强对内外贸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在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措施》从“更好发挥信用保险作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值得关注的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金融要更好地支持扩大内需,促进稳外贸、稳外资。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对扩内需、稳外贸进行了再强调、再部署。
近年来,为支持国内外贸易发展,金融监管总局先后印发了《关于完善外贸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铁路运输单证金融服务试点更好支持跨境贸易发展的通知》《关于推动动产和权利融资业务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围绕物资物流保通保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运转、外贸企业稳份额拓市场等内外贸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支持举措。某银行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这对银行的贸易金融业务来说也是好事,既可以拓展业务板块,同时对银行贸易融资创新的成本、风险和收益都有积极促进作用。”
在监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大了对外贸领域的支持力度,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服务模式,为外贸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例如,中信银行的外贸新业态创新服务体系不断进行数字技术升维,不断打磨更多符合跨境电商企业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了“跨境电商 外贸综合服务 市场采购 第三方支付”的多场景、多业态的产品体系,为b端及c端跨境电商客户提供多币种、多渠道、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
就推动金融机构加强对内外贸企业的支持,李明肖表示,一方面将全力做好政策落实,同时推动提升综合服务质效,强化重点客群服务。具体看,鼓励银行机构在做好常态化贸易金融服务基础上,优化整合单项产品,推出集支付结算、融资融信、汇率避险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并通过线上渠道延伸服务触角,更好适应贸易企业资金需求灵活、周转较快的特点。支持银行机构针对小微企业等重点群体,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合理评估企业资质并进行授信,为有订单、有市场、有前景但抵质押能力较弱的市场主体提供支持,更好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普惠金融”“数字金融”的要求。
另一方面,双向切入畅通内外循环。鼓励银行机构在做好企业端服务的同时,不断优化个人端服务,引导社会正确看待、理性使用消费信贷类产品,开发多元消费场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扩大内需,实现供求联动。
提升保险保障能力方面,李明肖指出,支持保险公司依法依规开展出口信用保险和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持续优化承保理赔条件,扩大信用保险覆盖面。推动保险机构延伸服务链条,通过货物运输保险、产品质量保险等,更好覆盖贸易中的潜在风险,帮助企业全力拓展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