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城市通圆桌|数智助力城市实现“双碳”目标,大湾区可率先建立区域性碳数据中心 -ag8九游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黄浩博 广州报道
2022-06-10 15:12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广州报道

6月10日,广州国际金融城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战略发布会在广州举行。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拳头产品——城市通3.0正式迭代发布。其中,碳排放监测平台获得广泛关注。该平台通过创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数字技术,依托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与碳核算模型,形成了强大功能,能够助力政府、企业开展碳核查、碳管理、碳研究、碳减排。

2020年9月,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下,城市发展面临哪些新的趋势和挑战?传统产业和企业要如何转变发展理念?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对此,当天下午的大数据驱动数字化转型研讨会暨南财集团数据产品迭代发布会,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室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单菁菁,广州信安数据有限公司ceo高伟,广东国地规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卞勇博士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双碳”背景下的城市与产业低碳发展路径和数字化智能化赋能。

落实“双碳”需全国一盘棋

近年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稳步有序推进,已基本构建起“1 n”政策体系。2021年,国家先后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工作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关系到永续发展的问题。”单菁菁认为,推进“双碳”目标要坚持系统化思维,统筹整体和局部、中长期和短期以及国内国际两个循环,要坚持不立不破、先立后破,倒逼城市转型。

卞勇表示,双碳工作是综合性系统性的,除生态环境、能源等部门,其余相关部门也要增强“双碳”工作能力建设。地方部门的数据基础和意识相对薄弱,需意识到相关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上述《工作意见》和《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全国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发挥制度优势,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根据各地实际分类施策,鼓励主动作为、率先达峰”。

“因地制宜是‘双碳’工作谋划部署的重点难点。”高伟认为,由于地方产业经济结构差异,地方所关注重点并不相同,因此,地方部门应首先进行摸底梳理,了解掌握产业发展及碳排放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政策制定。

单菁菁也表示,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阶段面临较大差异,结合地区发展实际进行区域统筹尤为关键。“像新疆、内蒙古等地地域广博,具有发展风能光能等新能源产业的良好条件,围绕其优势资源进行‘双碳’部署,既能为西部地区带来经济增值,也能为东部释放更多发展空间。”

数字化精准助力节能减排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我国碳排放总量约占全球的28%,是美国的两倍多,欧盟的三倍多,因此要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减掉的碳排放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我国当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后期,能源总需求一定时期内还会持续增长。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有60年到70年的过渡期,而中国只有30年左右的时间。另一方面,我国当前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在一些能源资源密集型地区,高碳高能耗产业占比较大。

“实现‘双碳’目标机遇和阻力并存。”单菁菁表示,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实现社会生产清洁化、低碳化,仍将面临难以避免的转型阵痛。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重要性愈发凸显。

单菁菁指出,数字化、智能化将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比如智慧交通的建设,未来将通过智能化的动静态引导系统,实现更精准化的交通配置,通过优化交通效能来实现交通减碳。通过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大量低碳、零碳的新经济将快速发展,并逐步替代高耗能产业。

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基本保障,这其中数字技术也将扮演重要角色。卞勇指出,当前由于缺乏统一的统计核算和管理体系,全国碳排放数据仍存在不及时、不精细、不互通等问题。具体来说,目前碳排放数据往往通过对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使用量进行转化,这也导致数据具有滞后性。碳排放数据更多是以区域和行业统计,也导致数据的精细化管理程度远远不够,很难对具体园区或企业进行深入分析。此外,由于碳排放数据涉及部门较多,导致数据收集和共享难度较大。

卞勇建议,要从制度完善和技术应用两方面重点切入,首先是要建立统一完善的碳排放数据统计、监测核算标准体系,对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排放数据进行统一衡量,提升碳排放质量。其次,要完善不同部门之间数据互通和共享机制,提高碳排放数据的透明度和时效性。此外,通过利用信息化软硬件技术,实现碳排放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全方位分析碳排放来源和挖掘减排潜力,进而辅助决策者制定低碳政策。

“碳排放数据的互通共享是其发挥价值的关键,当务之急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构建完善以碳数据为基础的发展机制。”高伟表示,应该尝试建立区域性碳数据中心,基于此加大数据模型和算法应用,并通过引入相关主体,构建围绕碳数据的生态体系。

大湾区将成“双碳”试验田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率先实现碳达峰方面,有着重要的探索引领作用。《行动方案》也明确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要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率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省份,近年广东积极探索低碳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成为绿色发展和生活的先行地。

据了解,广东以约占全国7%的能耗总量,5%的碳排放总量支撑了全国10.9%的经济总量;“十三五”时期,广东单位gdp碳排放强度、能耗、用水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22.35%、17.05%和34%。

“粤港澳大湾区有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以及雄厚的科研技术积累,是双碳工作的优良试验田。”卞勇表示。

高伟也表示,信息化是大湾区推动双碳工作创新实践的重要优势和基础。比如,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中城市通所搭建的碳排放监测平台,都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尝试。

“粤港澳大湾区应通过数据计算驱动,推动政策精准制定实施,带动市场主体意识的觉醒。”高伟进一步说。

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也提出,广东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建立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机制,健全碳普惠机制,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稳步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对此,卞勇指出,广东在碳市场、碳普惠建设上应进一步加快探索。“碳市场应覆盖更多行业领域,比如建筑交通,通过完善行业监测核查标准,总结整理成可供全国推广的经验,在碳普惠上,广东可以利用经验基础,探索更多海洋减碳、生活减碳举措,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减碳工作。”

事实上,广东在碳市场、碳普惠机制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广东省正式启动了碳排放权交易,并在全国率先探索部分配额实行有偿分配,率先推出碳排放配额在线抵押融资业务和碳交易法人账户透支业务。2016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开启“碳普惠制”研究和试点工作,6市被列入首批碳普惠制试点。截至2021年末,广东碳市场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和金额已分别达到1.997亿吨、46.1亿元,稳居全国各区域碳市场首位。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专家指出,在建立全国统一碳市场的目标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的互联互通探索也具有重要意义。“内地与港澳地区探索进行碳市场制度连接,可以为下一步中国跟世界范围内其他碳市场连接提供经验。”卞勇表示。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黄浩博 编辑:李振)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