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之珠,再开新篇 -ag8九游会

王帆 2022-06-30 19:0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帆 深圳报道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至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满25周年。

25年来,“东方之珠”取得了若干瞩目成就:连续多年被众多国际机构评选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和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法治指数位居世界前列;过去10年间,港交所在大多数年份里居全球ipo募资额首位;贸易量保持强劲增长,2021年香港商品贸易总额达102684亿港元,创历年新高……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回归以后的实践证明了,香港比回归前做得更好,各方面在全球的地位进一步加强。

25年间,香港也经历过许多低谷与挑战: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非法“占中”、“修例风波”、新冠肺炎疫情……

高低起伏、悲喜交错、栉风沐雨过后,香港各界正在凝聚共识——香港发展的最大机遇在内地,“东方之珠”的未来掌握在700多万香港人的手里。

2020年,国家通过制定、颁布和实施《香港国安法》止暴制乱,结束了国家安全在香港“不设防”的历史,对反中乱港分子形成了有力震慑。通过完善香港选举制度,确保“爱国者治港”原则得以落实。

5月8日,香港特区第六任行政长官选举圆满完成,李家超高票当选。香港在由乱转治、由治及兴的转折中,开启新局。

祖国始终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

过去25年里,在香港发展的若干个关键节点,中央政府都全力支持,帮助香港攻坚克难,祖国始终是香港发展的坚强后盾,也是香港繁荣发展的巨大机遇所在。

2003年,香港遭遇非典疫情的侵袭,为了让香港早日恢复经济增长,当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签署,确定了两地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3个领域的开放措施和实施目标,港产货物零关税进入内地,内地居民赴香港“个人游”也是其中的措施之一,这些措施都成为促进香港经济复苏的催化剂。

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央政府高度关注香港受到的影响,当年12月推出支持香港经济金融稳定发展的14项政策措施;次年1月,中央政府再次推出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签署20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等一系列政策举措,此后又出台多项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加强与内地交流合作的政策措施。一年多后,香港经济就走出低谷,公共财政持续增长,失业率降至历史低点。

2009年9月,香港开始实施高中及大学新学制改革,以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逐步取代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导致2012年香港将出现两届高中生,约105000人同年毕业,学位竞争人数倍增。为缓解香港学生的升学压力,中央自2012年起允许内地部分高校可根据dse成绩择优录取香港学生。今年,通过各种途径报考内地高校的香港中学毕业生已达到13190人。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推出港澳专章,支持香港提升竞争优势,促进两地合作发展,助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14年,香港与内地迎来一项历史性的金融合作。当年4月10日,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发布联合公告,批准开展沪港股票市场交易“沪港通”,消息公布当天,恒生指数急升至23186点。

今年春节以来,香港第五波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关键时刻,中央为香港抗疫提供了全方位支援,帮助香港稳控疫情,确保了香港社会大局的稳定。

香港特区第五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即将卸任,在近日央视推出的《香江永奔流》专题片中,她表示,“有人说香港是一个福地,当然这个福地不是偶然的,因为有中央支持我们,有中央在背后为我们挡风雨。”

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2017 年,粤港澳大湾区正式被写入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对香港而言,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与内地交流合作,成为了特区政府工作的一大重点。

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其中也强调,开发建设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是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增强香港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无论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还是深圳前海扩区与深化改革开放,以及中央政府推行的一系列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发展的措施,背后都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逻辑,希望更好地利用国内大市场,通过整个大湾区的共同发展,帮助解决香港产业结构狭窄、就业市场错配、年轻人向上机会不足等深层次的问题。

2020年,香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93.5%,而制造业的占比仅约为1%。在过去数十年里,香港在互联网、新经济浪潮中有某种程度的“失落”。

方舟表示,过去25年里,香港整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时也面临着挑战,产业结构过于集中于金融业、地产等少数资本密集型行业。年轻一代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希望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因为产业结构的局限性,优质就业岗位集中于少数行业,造成了年轻一代向上的流动性减弱,这正是国家希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解决的问题。

香港自身也在致力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2016年提出“再工业化”概念,并于2018年设立了20亿港元的“再工业化资助计划”,以配对形式资助生产商在香港设立智能生产线。

推动“再工业化”并非聚焦于复兴传统工业,而是以创新科技提升香港制造业的竞争力。2015年,香港成立创新及科技局;过去5年,香港特区政府史无前例地投入1500亿港元,推动科技创新。

成效正在显现。香港从2017年一家科创独角兽企业都没有,到如今已经有了18家,本地的初创公司由2017年的2000多家增至2021年的3700多家,超过1.7万人在香港科学园工作。

中央也全力支持香港的科创发展。“十三五”期间,香港科学家作为责任专家或参与专家承担14个项目课题,获得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超过1.2亿元;香港设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科研资金可以“过河”到港,香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积极参与国家的科研项目。

香港特区政府创新及科技局局长薛永恒近日表示,香港发展创新科技的优势在于拥有多所基础实力雄厚的大学,并拥有开放和国际化的视野。把握创科新机遇,一定要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内地城市实现强强联手,“大湾区就是我们最好的平台”。

香港中文大学天石机器人研究所所长刘云辉教授指出,“香港的发展必须要融入大湾区,必须要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如果香港跟大湾区内地城市能够形成一种很好的融合机制,人才、资金流动能够更自由,这对科创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八中心”、“两枢纽”

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也在全国的发展大局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期以来,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来直接投资来源地和最大的境外融资平台,同时也已成为内地最大的境外投资目的地,内地则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区域知识产权贸易中心,支持香港服务业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在这“八中心”、“两枢纽”的定位中,有多个是首次纳入国家规划。

去年8月,国务院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在香港出席“拥抱‘十四五’ 融入‘双循环’”高峰论坛时强调,“香港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特殊,地位独特、贡献重大,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

除了传统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等优势之外,各界对香港在科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也寄予了厚望。

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过去一些重大的高端制造项目,包括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在香港的布局较少,但香港是国家供应链保持国际循环畅通的战略通道,国家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香港在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还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郭万达指出,国家重大产业规划和重大项目布局应充分考虑香港,如“东数西算”工程,国家主要在内地规划建设数据中心集群,而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国际化的数据中心平台。“香港要作为产业链供应链的超级联系人,这是其他城市所难以替代的角色。”

方舟也指出,香港在创科产业布局中要把香港优势和国家需求结合考虑,尤其在芯片设计和封装、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与医药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四个方面,是香港具备一定基础、也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果香港可以借助国家科技发展的巨大投入和市场规模来壮大本地创科产业,不仅可以协助国家加快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关,亦可以让香港的科创发展事半功倍,其意义重大。

由治而兴开新局

2019年,香港发生“修例风波”,暴力活动冲击香港的法治基石,重创经济民生,也挑战了“一国两制”底线。2020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

林郑月娥近日指出,“过去5年,香港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现在看来,这些问题让我们更深刻理解‘一国两制’,让香港重新回到‘一国两制’的正确轨道。今天的香港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拥有更加稳固的基础,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保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

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5月底发表文章称,香港国安法实施至今,新股集资额超过6500亿港元,比实施前同一时期增加超过三成;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额超过1500亿港元,比实施前的12个月高出近六成;香港资产及财富管理业务总值于2020年底达到34.9万亿港元,比实施前增加了两成;香港银行最近的存款总额,达到15.3万亿港元,比实施前增加逾一成。

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营商环境更加稳定,香港的空间布局也迎来了全新机遇。其中,2021年北部都会区的提出,被经济观察人士视为香港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大里程碑。

北部都会区面积为300平方公里,约占香港特区面积的27%。北部都会区有四大策略目标,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完善港深融合模式以及构建香港第二个经济引擎。

目前北部都会区范围内约有95万人居住,根据特区政府的设想,整个北部都会区发展完成后,总住宅单位数目将达90.5万至92.6万个,将可容纳约250万人居住,并提供65万个职位,包括15万个科创产业相关职位。

方舟指出,过去香港一直以维港都会区为城市核心,新界(尤其是新界北部)被视为香港的边陲地带。若新界北要成为香港的新城市中心,与南边的港岛金融中心并驾齐驱,将是香港开埠180年来城市空间格局最大的变化。

方舟进一步向记者指出,过去25年里,香港更多扮演国家参与外循环的促进者的角色,随着全国内需市场的扩大,香港也应该利用在外循环中的优势,去吸引各种国际资源,包括金融、人才资源等,在参与和推动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帆 编辑:李艳霞)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