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奚国华:北交所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最佳“探路先锋” -ag8九游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胡天姣 北京报道
北交所的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突破。
2021年9月3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下称“北交所”)注册成立,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中国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
2021年9月10日,北交所官方网站上线试运行;11月15日,北交所在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金阳大厦正式开市;11月19日,发售的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全部售罄,完成了“开市首秀”。
截至目前,截至2022年1月底,北交所投资者数量超480万户,是其前身新三板开户数量的2.8倍。
“作为一个全新的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具有后发优势,且目前体量不大,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最佳‘探路先锋’。”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今年的提案聚焦于北交所,近日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国家对于 “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相信北交所也将继续扮演好资本市场改革“探路先锋”的角色。
不过在高度肯定的同时,奚国华认为北交所改革空间犹存。
资本市场的普惠方案
《21世纪》:去年你的提案是关于金融供给侧改革服务科技创新,今年的提案聚焦于北交所,是出于什么考虑?
奚国华:中小企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极其重要的微观主体,是中国经济的基本盘,而创新型中小企业更是重中之重。北交所主要服务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实体经济中的优秀代表,在“强链补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交所的设立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突破。北交所与新三板一体化发展,构建覆盖中小企业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中国方案”,这是一件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事,需要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集各方智慧和力量把他办好。
我对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问题一直保持关注。2020年来到中信集团任职后,我更加关注金融业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去年两会上,我提出了应加快金融供给侧改革服务科技创新的建议。今年提出针对北交所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建议,也是为了推动金融市场进一步提升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能力,让各个发展阶段的企业都能得到最有效的金融支持。
还有哪些改革空间?
《21世纪》:如何评价北交所如今的运行情况及扩容进展?
奚国华:自2006年新三板诞生到2021年北交所设立,新三板已经建立起适合中小企业规律特点的制度体系,探索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完整路径。
北交所精选在新三板发展壮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上市,提供更加高效的公开市场融资交易服务,对新三板形成示范引领和“反哺”功能。自去年11月15日开市,北交所已平稳运行超过100天,上市企业数量达80余家,吸引了480万户投资者入场。北交所的改革效应不断释放,带动新三板市场生态发生了积极和深刻的变化。
当然,北交所的改革空间同样存在。
从三个多月运行情况来看,北交所还存在新股发行申购环节有待优化、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有待提升、交易活跃度有待提高等问题。
《21世纪》:针对这个问题,在今年的提案中,你提了哪些改革建议?
奚国华:我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了以下改革建议:
一是优化申购模式,推动全额缴款调整为信用申购。
北交所拟上市公司在新股网上发行申购环节要求投资者在申购前全额预缴申购资金,与沪深证券交易所的信用申购相比,北交所的发行申购冻结资金量大、时间长,投资者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特别是在多只股票集中发行期间,会给投资者参与发行认购带来影响,不利于投资者参与新股发行认购工作,网上冻结大量资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宏观调控效果。建议将北交所新股网上发行申购环节的申购模式由全额预缴款申购调整为信用申购,提高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效率。
二是创新交易机制,多措并举提高北交所交易活跃度。
北交所上市公司具有行业新、阶段早、市值小等特点。从世界各大交易所以往运行的经验教训来看,小市值公司交易流动性相对较差,需要针对性地创新交易制度。此外,北交所目前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类投资者的积极性。建议北交所推出做市交易制度,形成竞价交易与做市交易并存的混合制度体系;通过减税降费等方式,吸引各类投资者参与市场交易并逐步优化投资主体结构。
三是引入增量资金,创造条件吸引各类机构投资者。
北交所目前以小市值公司为主,且上市公司数量较少。这与公募基金、保险公司等大型机构投资人在投资组合方面倾向于配置大市值公司的需求不完全匹配。因此这些机构投资者虽有意向参与北交所,但真正投入的资源和资金还不够多。建议加快推出北交所指数基金,鼓励基金管理人发行特色基金产品,并在新发行的特色基金产品中配置一定比例的指数基金或北交所股票;对于投资北交所的各类资管产品给予审批备案的绿色通道,推动扩大产品规模。
有后发优势,是最佳的“探路先锋”
《21世纪》:北交所作为新生交易所,从制度层面来看,可以为中国资本市场在哪些方面做好“探路先锋”?
奚国华:设立北交所是全面深化新三板改革的巩固和延续,是新三板在八年多改革探索基础上的一次新的尝试与飞跃。
作为新生交易所,北交所坚持错位发展、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在定价方式、股票限售、涨跌幅限制、股权激励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和尝试。
例如,北交所增强了中小企业发行股票数量的灵活性,仅对发行后的公众股份进行要求,避免了中小企业股份的过度稀释。北交所还进一步完善公开发行、定向发行融资机制,丰富市场融资工具,提供多种定价方式,进一步贴合中小企业多元化需求。
作为一个全新的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具有后发优势,且目前体量不大,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最佳“探路先锋”。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政府将继续深化改革,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由此可见,中央对于 “专精特新”企业、北交所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给予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相信北交所也将继续扮演好资本市场改革“探路先锋”的角色。
《21世纪》:中央层面持续强化对“专精特新”的扶持,北交所作为“专精特新”上市的一个可选路径,你觉得北交所能承载的空间有多大?
奚国华: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新三板改革,这是北交所发展壮大的重要保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中央政治局会议都对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新三板改革做出重要部署,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这为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完善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指明了方向。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不断壮大,是北交所发展壮大的源泉。
北交所为“专精特新”企业量身打造,使得“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早期即可得到资本市场支持,实现加速发展和规范发展。北交所不仅是“专精特新”企业上市的可选路径,也是最适合的上市路径。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国内约有4762家“专精特新”企业,且每年呈快速增加态势,后备企业数量充足。“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上市、发展,反过来促进北交所的发展壮大,提升北交所对优质企业的吸引力,也不断提升北交所的承载空间和能力。
中小企业从间接融资向股权融资转变,是北交所发展壮大的动力。
当下国内中小企业的融资仍以间接融资为主,未来通过北交所开展股权融资的空间较大。根据银保监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四季度,国内银行针对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金额为190,747.25亿元,远大于北交所及新三板直接融资金额。中小型企业呈现出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息不透明的特点,债权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天然不具备优势,应该大力发展股权融资。
经过多年积累,新三板和北交所进行了一系列制度探索和改革创新,探索出了公开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可行路径。可以预见,随着国家深化供给侧改革,深化资本市场发展,北交所及新三板在服务“专精特新”和中小企业方面,一定能探索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推动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21世纪》:中信下属各家金融单位,计划如何服务于北交所及其后备上市公司?
奚国华:中信旗下多家金融子公司从北交所设立之初就积极参与。
在80多家已上市公司中,中信建投证券和中信证券已合计保荐其中16家企业登陆北交所,成为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投资银行、股权投资等综合资本市场服务的主力军。
未来中信证券将大力推动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全面覆盖,并在做好保荐类业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投资及做市业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综合的资本市场服务。中信建投证券将继续深度参与北交所建设,坚持投行先行、全面布局,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全产品、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资本市场服务。
中信银行在为作为北交所主要服务对象的“专精特新”企业积极提供金融支持,推出了以成长期科创企业为核心的多个创新产品,包括科创企业信用贷、围绕主流私募机构开展的投联贷、具有较强股权增值空间的选择权贷款、大型券商辅导上市前的上市贷、专业技术背景人才的创业贷等。目前中信银行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领域合作覆盖率超过了37%。
(作者:胡天姣 编辑:周鹏峰)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