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一季报丨“硬科技” “高成长”,科创板一季报收官,板块净利润总体增幅超6成 -ag8九游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赛男 上海报道
科创板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披露收官,板块整体延续了高增长态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达到76%和62%。
“高成长”已成为继“硬科技”之后科创板鲜活的标签。数据统计发现,科创板业绩增速不仅居a股市场各板块之首,也较往年实现持续提升。
横向对比看,2021年沪市主板、深市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24%、-2%、76%、25%,科创板增速遥遥领先;纵向对比看,2019年、2020年、2021年,科创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3%、57%、76%,科创板公司成长性持续彰显。
高成长特点凸显
2021年,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8,344.54亿元,同比增长36.86%;实现归母净利润948.41亿元,同比增长75.89%。科创板公司全年营业收入的中位数由5.28亿元上升至7.21亿元,增幅达到37%;归母净利润的中位数由0.87亿元上升至1.09亿元,增幅达到25%。
2022年一季度,科创板公司直面疫情以及复杂多变国内外环境的挑战,实现良好开局,共计实现营业收入2,162.86亿元,同比增长45.60%;实现归母净利润268.04亿元,同比增长62.42%。
科创板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2021年六大行业实现均衡发展,增长势头良好。
生物医药行业持续推进创新研发,以新冠检测、创新药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在产品商业化、抗击疫情方面持续发力,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3%和1827%;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在集成电路和数字“新基建”的引领下,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幅分别达到34%和78%;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行业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产能扩张叠加需求旺盛带动业绩增长,新能源行业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38%和96%,节能环保行业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增长50%和14%。此外,新材料、高端装备行业也实现整体业绩增长,归母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34%和7%。
科创能力稳中有升
科创板引导“硬科技”企业和产业资本有序聚集,品牌效应、规模效应不断提升,已上市企业自主创新加速推进,“硬科技”底色持续彰显。
高研发投入也为板块高增长提供源源动力,2021年,科创板公司研发强度保持高位,全年研发投入金额合计达到852.40 亿元,同比增长2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3%。其中,百济神州(688235.sh)、翱捷科技(688220.sh)等38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30%,13家公司研发投入支出超过10亿元,其中百济神州研发投入达到95.38亿元;细分行业看,集成电路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19%,生物医药行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达16%。
得益于持续的高研发投入,科创板公司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和科研进展。例如,安集科技(688019.sh)基于氧化铈磨料的抛光液产品突破技术瓶颈,目前已在3d nand先进制程中实现量产并在逐步上量,实现国产自主供应;时代电气(688187.sh)生产的全系列高可靠性igbt产品打破了轨道交通和特高压输电核心器件由国外企业垄断的局面;微芯生物(688321.sh)西格列他钠糖尿病适应症获批上市。
在体现科创能力的专利数据方面,科创板企业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
据智慧芽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31日,科创板404家上市企业的专利申请总量为12.4万余件,有效专利总量为7万余件,授权发明专利总量为3.8万余件。平均每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专利申请量约为323件,有效专利量约为174件,授权发明专利量约为93件。专利申请总量中位数为148件,有效专利量中位数为77件,授权发明专利量中位数为29件。
综合分析在2021年第二季度至2022年第一季度期间,科创板企业在专利申请量、有效专利量以及授权发明专利量三项数据的平均值变化趋势可知,科创板企业的整体科创能力变化幅度较小,发展趋势较稳定。
分行业来看,据智慧芽统计,截至3月31日,在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分布的企业数量最多,分别有148家、94家和58家。
与此同时,专利申请总量排名前三的战新产业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生物产业,分别有60496件、25808件和17529件。其中,各战新产业平均每企业专利申请量(产业企业专利申请总量/该产业企业数)总数排名前三的分别为数字创意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分别约有748件、445件和409件。
在上述三项重要指标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均位列前三。由此可见,在科创板中,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企业的整体专利能力正显著提升。
(作者:张赛男 编辑:朱益民)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