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广州国际金融城发展论坛召开:大咖纵论构建国际金融走廊,政企合力打造数字金融生态圈 -ag8九游会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广州报道 金融如何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如何以金融新业态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广州国际金融城在广东金融强省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6月10月,紧扣广东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金融活水流向科技创新的重要发展部署,首届广州国际金融城发展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战略发布会在广州国际金融城举办。该论坛由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和天河区人民政府指导,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主办。论坛广邀国内外金融领域权威专家、机构高管,齐聚纵论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之策、数字金融探索之路和广州国际金融城构建国际金融走廊之势等关键议题,并形成了诸多高质量建议。
(甘俊/摄)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倪全宏,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高尚省,广州市天河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建荣, 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秀彬等出席论坛。
伦敦金融城市长柯文森(vincent keaveny)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广州是大湾区的关键发展引擎,近年来金融专业服务行业发展迅速;而伦敦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创新实践,愿意向广州分享经验并提供支持。
作为广州国际金融城首个聚焦金融发展的专业交流平台,广州国际金融城发展论坛将形成常态化举办机制,为广州国际金融城构建国际金融走廊、参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言献策。
同时,作为南财集团联合生态伙伴、联动省市区三级资源倾力推动建设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数字金融算法中心与南方财经大厦数字金融产业园当天重磅亮相。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数字金融算法中心,是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与广州市天河区共同发起建设,未来将立足广州国际金融城,构建活跃开放、创新集聚的数字金融算法生态,促进数据开放共享、产业创新聚集,构筑数字化发展赋能新平台,打造全国数字金融算法高地,提升大湾区经济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未来,南财集团聚焦于此,加快发展财经数据、深挖算法价值、构建产业生态,持续做大做强财经数据产业链价值链,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财经数据地标和广州人为之骄傲的人文地标,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创新发展和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新基建”。
金融城探路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当前,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日趋活跃,还肩负着协同港澳、带动全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亟需强化自身对现代金融尤其是科技金融的发展集聚、辐射带动、协同发展功能。
广东金融学院副校长易行健表示,广东要在“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间段内实现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强省取得新突破、现代产业竞争力赢得新优势等诸多目标,必然要大幅度提升科创能力。
“科技创新复杂度高、难度大、成功率低,是一个需要高投入且充满诸多风险的长周期行为。”易行健认为,如果没有金融体系的强有力支撑,科技创新能力不可能获得长足进步。
当前,科技创新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尽管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全省五分之一的gdp总量,但要充分激发自身发展的澎湃动力,仍需推动金融活水进一步与科技创新耦合。
“纵观全球国际化大都市,伦敦、巴黎与纽约,都有一座金融城。”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原院长陆军认为,广州也需要一个能更好地发挥现代金融体系的金融城,来支撑承担起赋能数字经济、现代服务、国际航运等一系列需求的功能,服务广州乃至广东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以及进一步开放。
“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建设恰好顺应了这一趋势。”陆军说,广州国际金融城拥有非常好的区位和政策条件,从广东省到广州市再到天河区都非常重视金融城未来的发展,并给予了非常好的政策支持。
广州是华南地区人才、科技、信息、资金流等经济发展要素的聚集地,集聚了一大批银行、保险、券商等金融机构,以及众多的高新技术龙头、初创公司。
这些要素的聚集为广州国际金融城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依据规划,广州国际金融城未来将瞄准国际化综合金融中心、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引领区、珠江滨水活力典范区“两区一中心”的发展定位。
“支持加快推进广东国际金融城等金融高端集聚功能区建设,建设面向全球的财富管理中心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化金融资源配置中心,不断提升广州中心城市金融发展能级。”倪全宏表示,希望广州国际金融城积极构建好“一核一芯三翼”产业体系,服务广州乃至整个广东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开放,成为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轮的增长极。
“广州国际金融城已经成为广州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平台和新引擎。”陈建荣表示,如今广州国际金融城正加强金融领域基础设施建设,聚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数字金融、绿色金融、跨境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特色金融,打造国际化综合金融中心,支撑广州加快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核心引擎。
针对如何加强合作,共同为加快广州金融发展结出更多硕果,徐秀彬表示,要大力推进广州期货交易所、大湾区跨境理财和资管中心等重点金融平台及机构建设,扎实推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广东港澳经济研究会会长、广东省社科院港澳台研究中心主任任志宏也认为,广州国际金融城不仅承担着对内要素集聚、能级提升的任务,更要与珠三角其他重大金融平台形成合力,辐射带动全省、协同港澳共建国际金融枢纽。
当前,广东正加速构建“两廊三极多节点”创新格局,全力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在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背后也相伴而生了另一条走廊,包括香港、深圳前海、广州金融城、广东金融高新区、南沙国际金融岛、珠海横琴、澳门等重大金融平台已经“串珠成链”,形成了一条国际金融走廊雏形。
引领构建数字金融生态圈
当天论坛上,“如何放大金融城价值,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金融枢纽”成为与会嘉宾与机构人士问题讨论的焦点。
“广州国际金融城应该在助力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竞逐全球金融话语权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民生银行广州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栋认为,广州国际金融城的规划建设,不仅承载着广州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实践,也将助力提升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
此前,广州提出以广州国际金融城等重点平台为载体,建设大湾区资产管理中心、大湾区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大湾区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大湾区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大湾区金融要素区域交易中心等五大“金融中心”。
按照规划,广州国际金融城将着力以金融业为发展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内芯,以现代商贸、高端专业服务业、新兴产业作为“数字 ”赋能的重点产业,构建“一核一芯三翼”产业体系。
数据是金融科技的核心,也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杨栋认为,广州国际金融城要牢牢以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作为金融城建设的核心,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来促进金融要素充分流动,并将广州乃至大湾区的商贸经济、数字经济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数字 ”赋能的重要领域。
“数据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给广州金融弯道超车提供了可能。”任志宏认为,广州国际金融城要将金融数据资产作为新赛道,并持续将它做好,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广州金融业的综合服务能力。
论坛当天,南财集团旗下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落地广州国际金融城,天河区政府联手南财集团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数字金融算法中心,南方财经大厦数字金融产业园等金融基础设施平台也同步发布。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已被列入广东省“十四五”期间重点项目和广东省文化高质量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其理财通、城市通、资讯通、保险通、基金通等多款数据产品已在多个场景落地,面向金融机构和政府提供全球交易信息和各类市场数据,并提供宏观经济预警、区域经济监测、营商环境追踪、金融风险监控、产业研究等综合ag8九游会的解决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数字金融算法中心将重点为入驻广州国际金融城的企业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高质量的算法服务,全面提升服务金融城、广州市乃至大湾区的数智化能力,进一步推动天河区产业链、创新链、政策链融合,打造活跃开放、创新集聚的算法产业生态,带动更多国际知名数据要素企业集聚天河区。
而作为两大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承载地,南方财经大厦数字金融产业园作用特殊。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南财总部产业运营中心负责人介绍,数字金融产业园将释放超10万平方米产业承载空间。未来三年,还将引进2-3家大型金融机构、30家金融数据、财经信息龙头企业,力争年产值超100亿元。“我们将以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为目标,突出金融业态创新、要素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融合发展四大核心功能,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金融生态圈。”
多位与会专家指出,以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是符合当前大湾区经济发展阶段和转型需求,有助于引领广州构建数字金融生态圈,打造辐射粤港澳大湾区的数字金融产业高地。
“促进数据的授权开发、安全保护、应用、交易是未来的大趋势。”倪全宏表示,作为一家专业的财经媒体集团,南财集团应把握先机、驭势而为,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广东)财经数据中心,着力搭建服务广东、辐射湾区、面向国内外的高水平财经数据创新发展平台。
作为南方财经大厦数字金融产业园首批进驻的科技型企业代表,数说故事创始人兼ceo徐亚波博士表示,广州国际金融城要发展金融科技,需要聚集多方面的资源与要素才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多家金融、科技企业逐步进驻园区,政企合力将加速数据互联互通,夯实数字基础设施的底座。”
任志宏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数字金融算法中心的建设将直接触达数字金融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助力解决目前数字经济发展中想做又做不到的问题。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黄浩博 编辑:李振)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