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小巨人②丨中科院国创会创新驱动研究院刘春晓:专精特新四个特质应整体看待 不可“盲人摸象” -ag8九游会

2022年03月31日 18:3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杨清清
聚焦“专精特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清清 北京报道

2022年伊始,“专精特新”进一步受到追捧,成为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投资热词。

事实上,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关注,已有时日。早在2011年,工信部便首次提出“专精特新”概念;2012年国务院首次提出鼓励小型微型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的道路;随后,工信部正式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认定;2021《“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其定位中小创新企业,重点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从而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本市场的强大推动力。

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创新驱动研究院副院长刘春晓看来,发展专精特新、扶植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是在扶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过反复战略对比后,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做出的抉择,是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家战略行动。

“专精特新从部门政策中脱颖而出不断升级,发展为新时代国家战略,可谓十年一剑,并将持续深远的影响中国中小企业的未来发展。”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刘春晓表示。

专精特新“十年一剑”

21世纪:“专精特新”已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这中间有怎样的背景?

刘春晓:当今世界已进入格局重塑的历史发展阶段,不确定性明显加大。广大中小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以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尽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应该如何找准自己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什么样的扶植和帮助,成为了关乎国运民生的大事。

发展专精特新,扶植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是在扶植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过反复战略对比后,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做出的英明抉择,是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国家战略行动。

21世纪:发展“专精特新”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怎样的价值?

刘春晓:总的来说,专精特新政策的战略升级是经过实践考验的、是深思熟虑的,不但直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加大了精准帮扶力度,还保障、延续和发展了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双创等相关战略,从而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叠加综合政策效应。

从长期来看,必将对进一步引导企业家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新时代经济发展所需的新动能突破关键技术、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尽早实现国际国内双循环起到全方位支撑作用。

21世纪:如何看待“专精特新”背后代表的四个主题?与早期相比有什么变化?

刘春晓:专精特新虽然是四个不同的主题,但有着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的外延变化和紧密相连的逻辑内涵。与早期政策相比,专精特新政策有紧扣国家发展需要而不断进化的外延,承担着不同时期的历史使命。如2016年“专精特新”着力突破工业“四基”发展瓶颈明确的10大重点领域,“十四五规划”则是鼓励专精特新聚焦9大核心领域、11项关键核心技术。

可以看出,随着时代发展,专精特新政策不断发展,当前更加强调科技创新和强链补链功能,这与双创升级的目标异曲同工,并共同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助于企业将自身的发展与民族的命运相绑定。

21世纪:专精特新似乎代表了四类企业,为何要把这四大特质拎出来加以专门强调?

刘春晓:专精特新的起点是专业,灵魂是创新,支撑在精细,内核是企业家素质,其相互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个人认为,“专精特新”从宏观上是中国官方经过战略对比后认可的中小企业成长路径,在微观上是中国本土创业方法论的一次重大变革。

其中,专业化是专精特新的起点,是特色化的基础,新颖化不是单指产品而是强调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是专精特新的灵魂所在。精细化则是对专业化、特色化、新颖化的全方位支撑。同时,要想把企业带向专精特新,首先要求企业创始人自身具备良好的工匠精神、高度的专业知识、精细的管理方法、特色的产品设计能力及出众的创新意识。

因此,专精特新四个特质有随时局发展而不断变化的逻辑外延和辩证统一的逻辑内涵,必须做为整体来看待,不能盲人摸象、人云亦云。

营收利润指标成“硬门槛”

21世纪:这几年我国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思路是梯度培育。你如何理解这样的梯度培育?为什么要做梯度培育?

刘春晓:梯度培育是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发展质量良莠不齐,不可能一声令下、一步到位、一夜改变,只能分期实施、分层培养、梯度培育。从国家的策略上看,梯度培育可以理解为,既要持续发现、挖掘小巨人、单项冠军等行业排头兵,帮助他们锻长板、补短板,率先迈向产业中高端,针对关键技术,补链强链发起总冲锋,又要通过示范效应,引导更多专精特新向小巨人、单项冠军迈进,组成源源不断的补充战备力量。

此外,还要通过大中小融通发展、互补发展带动小微企业的成长,组成专精特新的预备役、建立动态库。创新氛围强了、创业生态全了、种子选手多了,政策的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可见梯度培育实际是专精特新发展中,通过挖掘存量和培养增量并重、持续培育制造业大国迈向制造业强国的生力军、保持政策生命力的必要保障。

21世纪:在当前专精特新企业的选拔指标中,有哪些在你看来存在一定门槛?

刘春晓:现有专精特新的认定标准既有硬指标,又有软指标,是以企业实际经营结果的静态分析,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的。整体上看,对企业结果的考察偏硬,以“小巨人”申报为例,经营时间3年以上、上年营收在1亿元至4亿元之间,近2年主营收或净利润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企业资产负债率低于70%等均为硬指标。

硬指标里最大的门槛,我认为是营业额和利润指标,如果不设这一指标,就无法按成长性区隔一般企业,做分层培养、分类培育,继而无法形成示范效应。但设置这一指标,容易让具有专业化能力、以自我创业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类项目失去评定优势。因为很多创新型中小企业在没有发展壮大之前,可能拥有核心技术,但市场能力薄弱,营业额和利润可能都不太好看,就进入不了专精特新的门槛,这是个很大的矛盾点。

21世纪:从这个矛盾点来看,你认为还有怎样的调整空间?或者你有怎样的建议?

刘春晓:建议是否可为这个群体再分个层,比如就叫专精特新预备企业层,共育共孵。此外,除各省份工信系统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外,也联动科技口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力量联合孵化、梯度培育、挖掘增量,适时打造专为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的大中小融通新载体、专精特新培育新园区、从而形成政策合力,共同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看好数字经济“小巨人”

21世纪:传统企业如何成长为“小巨人”企业?

刘春晓:从一个传统企业成长和蜕变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非易事,必须首先跨越创新发展的鸿沟,必须要求传统企业跟上时代、坚定不移的推进转型升级才有可能。建议直接面向用户的企业,可尝试深层次挖掘老百姓的潜在需求,进一步细分使用场景;而身处产业链某一环节的企业,可长期专注并深耕自身领域的技术及工艺,靠时间的积累逐渐走向专精特新。

此外,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内部管理等方面要不断创新、精细管理,形成完整的精细化管理方案、建立了精细高效的制度。同时要积极拥抱数字经济,并转变发展观念,梳理正确的财富观、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21世纪:你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哪些领域有望成长出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刘春晓:我想沿着数字技术的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主动拥抱数字化这两条路径深度挖掘,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重点体现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数字新基建、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两大领域。前者包括如大数据、5g网络、云计算、边缘计算、人工智能、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后者是以数字化和数据资源助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实现数实融合、实现传统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