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祝浩杰 广州报道
当郑州崛起为国家中心城市,因发达的物流和商业被调侃为“郑姆斯特丹”,你是否还记得,她曾经是人们口中的“大县城”;当深圳在最近几年生机勃勃,成为示范性城市,你是否曾留意,在21世纪初她的经济增速一度放缓,民间甚至发出“候鸟北飞”的质疑?
现有考古证据表明,中国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一批古城诞生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面积不超过0.03平方千米。4500年后的今天,中国建成区面积最大的城市幅员已超过1500平方千米。
这期间,城市间起起落落,各领风骚。发展到今日,民政部数据显示,中国地级市和县级市数量合计已达到681个,与此同时,“七普”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3.89%。
在如今的形势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是否面临洗牌?省会城市能否继续“吃香”?小城是否逃脱不了“被虹吸”的命运?
10月27日,在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下,21世纪经济报道、21财经客户端、21世纪创新资本研究院、腾讯云联合发布第二届《中国潮经济·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从网络热度、城市活力、潮生活、产业发展、印象评分等5个维度对城市进行全方位评价。
榜单发布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城市战争》创始人孙不熟。作为城市研究专家,孙不熟对中国区域发展有着深刻的洞察,对于城市发展的“变局”,他提出了不少有意思的观点。
图为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城市战争》创始人孙不熟(由本人提供)
“大湾区的魅力在于它的可变性”
《21世纪》:“粤港澳大湾区”的概念是否等同于珠三角加港澳?
孙不熟:大湾区不是把珠三角和港澳简单叠加,它的意义还在于各个城市间的深度合作。曾经珠三角有三大“门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现在“门户之见”已逐渐消失,甚至可以开玩笑说,广深也在“互相虹吸”。例如现在佛山的三龙湾、南海,引进了许多深圳企业,甚至很多企业总部都搬过去了。另一方面广州也“打入”深圳后花园,很多东莞的企业逐渐向广州市增城区转移。
汽车时代的城市半径就是30公里,你看很多大城市的绕城高速,就是一个半径约30公里的圆圈,而在大湾区时代,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城市半径延长到60公里,这也促进了同城化。目前广州和东莞两地就在修建诸多跨江通道,广州地铁22号线,未来也将跨过珠江开到深圳,成为第一条“广深地铁”。
《21世纪》:本次网红城市评选,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均有不少城市上榜。在您眼里,和长三角相比,大湾区的优势在哪里?
孙不熟:大湾区的魅力在于它的可变性。无论是香港、深圳还是广州,都没法取得上海那样的压倒性优势地位。从城市的格局来看,大湾区目前是多中心的结构,这样的结构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活力。在长三角,无法想象有一天杭州和南京超过上海。但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如果东莞超过佛山、珠海超过东莞、深圳超广州或者广州超深圳,一点都不奇怪。大湾区开放度也更高,相对不排外,就每年新增的常住人口而言,一个广东省超过了长三角三省一市总和。从产业结构来说,大湾区也更擅长to c的业务。
《21世纪》:未来5到10年,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您觉得城市的排序会发生什么改变?
孙不熟:我觉得东莞是一座被低估的城市,未来5年会成为整个大湾区上升势头最猛的城市。目前许多企业注册在深圳各种高新园区里,但实际经营活动在东莞。实际上,东莞这两年的经济增速、财政收入、常住人口等多项指标已超过佛山,gdp完全有可能在5年内超过佛山。
珠海也有望“逆袭“。以前在珠江西岸,珠海的经济总量排名是吊车尾的,但现在已经超过了中山和江门,按珠海的城市定位,它理应是广深之后的“第三极”,肩负了带动珠江西岸发展的使命。
“省会是一个省的定海神针”
《21世纪》:在“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top20中,省会城市占到50%。您认为,这种“强省会”的趋势还会延续吗?
孙不熟:众所周知,最近这五年最大的风口就是中西部的省会,武汉、成都、合肥、郑州这些城市无疑站在了风口上。未来5到10年,省会城市依然会是最吃香的城市,它们最好的这个日子还没有到。以前沿海和中西部发展不均衡,未来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就是要中西部省会强起来。现在大家都有一个共识:省会是一个省的定海神针,如果连省会都不强,人才就会被发达地区虹吸,就会非常吃亏。
《21世纪》:最近几年,东部地区似乎也是省会比较吃香,比如杭州,在“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中超过深圳排在了第3。能否说“强省会”是全国性的?
孙不熟:对东部城市来说,“强省会”是经济增长从外贸驱动变成了创新驱动造成的结果。过去沿海港口很重要,许多非省会城市因此获得机遇。如今杭州发展势头为何强于宁波、温州?那是因为包括数字经济在内的创新经济,非常依赖人才。省会城市的科教实力往往较强,对全省其他城市的人口也具有吸引力,因此更有人才优势。(下一个像合肥那样,经济迅速发展,打了“翻身仗”的省会是谁?)未来,济南、福州比较有希望“翻身”,因为山东和福建产业基础较强,只要有意识地将资源向省会倾斜,很多产业人才就会在两地集聚。
《21世纪》:从2021网红城市百强榜“网络热度指数”和“印象指数”来看,成都、长沙、西安等省会城市均位居前列,为何集中在中西部?又为何最近几年才开始 “红”?
孙不熟:距离产生美,北上广深市民觉得一线城市太无聊,想去找点不一样的东西,而中西部的这些城市恰好提供了差异化的景观资源。这几个城市虽然经济发展势头不错,但产业的底子毕竟不如沿海城市,所以会聚焦文旅赛道,主动迎合网红审美。像东莞、佛山这些城市就没有动力去搞网红景点。至于为何“红”在最近几年,大背景还是强省会的崛起,吸引了大量目光,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促进短视频的兴起,让过去只是在小范围流行的东西,能够通过大平台传播出去。
《21世纪》:我们这次网红城市榜单纳入了337个城市,其中“小城市”毕竟占绝对多数。强省会趋势下,这些聚光灯之外的小城,是否逃脱不了“被虹吸”的命运?
孙不熟:不是每个城市都要成为深圳。对城市的评价标准不能太单一。难道河源也要成为深圳才算成功吗?城市的发展受到资源禀赋的限制,要尊重市场规律。相比“小城市到底有没有发展前景”,更重要的是“人有没有迁徙自由,可不可以用脚投票,选择去更好的城市生活”。小城市可以保持绿水青山,把旅游、农业、特色产业做好。大湾区以外的广东城市,可以围绕各自区域的中心城市,和大湾区城市进行产业互补。
“如果城市格局是固化的,那也不好玩了”
《21世纪》:“京沪”“成渝”口水仗永不停歇,一波又一波网友们热衷于城市比较,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孙不熟:这是人性使然。其实 “地图炮”放之四海而皆准,美国加州人看不起纽约人,纽约人看不起硅谷人,东海岸和西海岸互相看不惯,巴黎人和伦敦人也各自不对付。另外,这些讨论,恰恰反映出我们目前城市的发展比较有活力,存在各种可能性。最近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很快,城市格局不断变化,所以才会有很多谈资。如果城市格局是固化的,永远没有洗牌的可能,那也不好玩了。
《21世纪》:互联网上流行一种说法“哪个城市更‘好’并不重要,有钱哪里都过得舒服,没钱哪里都过不好”,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孙不熟:这种观点是伪命题。之所以讨论哪个城市更“好”,就是因为大部分人还处在奋斗过程中,这时城市的选择很重要。更“大”的城市意味着更多的机遇,生活方式也会更丰富。假使你有一个亿,在鹤岗又能买到啥?在北上广可以买到很多。更“好”的城市意味着你能得到更好的服务和商品。各类榜单的意义也在于,帮助大家发现哪些城市相对来说更“好”。
《21世纪》:评价一个城市的时候,您最看重哪个数据指标?我们这次2021网红城市评选的评价体系里,哪个评价指标最吸引您?
孙不熟:最吸引我的是产业相关的指标,即“城市活力指数”和“产业发展指数”这两项。因为产业是最根本的力量,是城市的饭碗和“钱袋子”。这个评价体系以外,我喜欢看本外币存款额,以及整个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r&d占比)。本外币存款额是一个简单粗暴的数据,相对可靠,能够反映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结果。而研发投入反映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愿意花钱去做研发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会更好,这影响到城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