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6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能尽其用、效率至上”将成为市场主体和公众的共同理念和普遍要求,节能提效也将进一步成为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和降耗减碳的首要举措。
《行动计划》在主要目标中提出,到2025年,重点工业行业能效全面提升,数据中心等重点领域能效明显提升,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节能提效工艺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标准、服务和监管体系逐步完善,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重点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推进工业能效提升,是降低工业领域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到2050年,能效提升是实现二氧化碳大规模减排的最主要途径,其贡献约为37%,是实现碳减排最重要、最经济、最直接的路径。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65%左右,提升工业用能效率,有助于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行动计划》聚焦重点行业领域能效、用能设备系统能效、企业园区综合能效、数字能效等七方面任务,还结合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到2025年,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新建大型、超大型数据中心电能利用效率(pue)优于1.3。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终端用能电气化、低碳化。扩大电气化终端用能设备使用比例。鼓励优先使用可再生能源满足电能替代项目的用电需求。到2025 年,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0%左右。
中电联发布的《中国电气化年度发展报告2021》显示,中国电气化发展总体处于中期中级阶段,我国工业用电占工业终端用能比重与整体电气化率基本一致,约为26.2%,但是黑色、建材、化工、有色四个工业领域重点碳排放行业平均电气化率为17.8%,仅有色行业电气化率高于全国水平,化工、建材、黑色金属电气化率分别为15.9%、16.7%、11.2%,总体仍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此外,《行动计划》提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将综合考虑产品单耗、能源产出率、产业链定位、绿色低碳水平等因素,探索建立“白名单”制度。严格落实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新建、扩建项目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严控磷铵、黄磷、电石等行业新增产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以钢铁为例,钢铁行业已经在2021年完成了粗钢减产目标,成为2015年以来的首次产量同比负增长。国家发展改革、工信部等部门也在今年明确部署全国粗钢产量压减工作,确保实现2022年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全国粗钢产量为43502万吨,同比下降8.7%。根据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的预测,2022年的全国粗钢产量还将进一步下降2.2%,预计总产量为10.17亿吨。